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7月20日 星期三

    师生之道

    路文彬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7月20日   03 版)

        刚刚译完池田大作和萨拉·瓦伊德尔的一本对话录《真诚关系的艺术》,感慨良多。书中谈教育,谈自然,谈居住,谈诗性……看似散漫的话题其实集中指向的就是人生幸福的真谛。所以,每个话题自始至终都吸引着我,启示着我。翻译的艰辛历程也是一次次被感动的历程,它让我收获着付出的喜悦。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为奇妙的人生体验。

        在比照这两位对话者的所思和所行之时,我尤其感动于他们针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一直以为自己还算是个不错的师者,总是尽己所能地给予学生,并不断在自觉挑战这种给予能力。但在看了池田和瓦伊德尔对于学生的关怀之后,我却只剩下羞惭的份儿了。

        当然,我也不是未曾反思过自己的这种为师之道,但却终究怠于改之,如今想来还是受到了当下蔓延于师生之中那种严重的功利关系的影响吧;为此,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对既有师生关系的真诚性心存顾忌。我看到,许多学生在选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和教师讲授的水准,而是讲授者的要求严不严?给的分数高不高?至于研究生选择导师,则更看重的是后者头上的光环。这些光环意味着权力,意味着可能对自己有利的后路。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在毕业后仍然愿意同导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其中更多的因素也是基于某种世俗人脉关系的衡量。这里面已无任何学术真理的传承性可言,有的只是或多或少的相互利用而已。一旦彼此都没有了任何可资利用的价值,交往自然也就无疾而终。无论是导师抑或学生,俨然都已丧失了追寻真理的热情和能力。当然,我们也实有必要借此追问一下,他们又真的有过追寻真理的热情和能力吗?如果真的有过,又怎么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地几近一瞬间消失殆尽了呢?

        爱默生是贯穿于池田和瓦伊德尔对话始终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者,强调教育就是对学生思想的激发。对此,瓦伊德尔总结道:“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需要积极和急切地鼓励去思考,没有限制,也没有预定的答案。”然而,我们一向寻找标准答案式的教育却几乎根本不教学生如何进行自由思考。相反,一个颇具个性的学生在老师那里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其原因即在于他或她的思考方式可能不是循规蹈矩的。我们的老师关心的,不是学生本身的权利,而是他们自己的权威和校方的权威。毋庸置疑,他们从来就未能同弱小的学生们坚定地站在一起。

        数年前,《天津日报》的孙晓菊编辑约我在教师节前写写给过我重要影响的中小学老师,我想了想,觉得无法完成这次约稿。我向来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孩子,能够回忆起来的都是众多老师对于我个性的严厉打压。他们并不启发我去尝试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考,而仅是一心想让我学会听话,变得乖巧,讨人喜欢。耐心的老师是有的,认真的老师也是有的,但我唯独没有遇到过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这是我终生的遗憾。我以为,所谓的良师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真理,并赋予他们探索真理勇气的人。若就这一标准去要求的话,我们的良师少得实在是可怜。

        所以,在看到瓦伊德尔深情回忆起高中语文老师吉娜维芙·切伦对于自己思想上的震撼性启迪时,我是如此羡慕她的幸福。我想,这种启迪便是师生之间真正的传承,它来自于对真理的爱。而牧口常三郎、户田城圣以及池田大作三代深厚牢固的师生情谊纽带,同样是倚靠为人类幸福和平而奋斗终生的正义意志维系下去的。池田大作对于老师的忠实和深情令我动容,我理解,那正是对于崇高真理的忠实和深情。真正的师生是永远一起行走在通往真理道路上的伙伴,只要其中的任何一方步入了歧途,这种师生关系亦便自然结束了。

        学生之于师者的尊重,应当不同其对父母的尊重;师者之于学生的爱护,亦当不同于父母之于子女的爱护。他们没有血缘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强大理性的根基上的,因为服从于智慧的引领,故而这种关系的牢靠与持久是其他任何人际关系都难以比拟的,它甚至可以超越其他任何人际关系。说起来,“吾爱吾师,但吾尤爱真理”这句话的表述并不十分准确,要知道,当师者悖离了真理时,师者也就不再是师者了。我想说的是,我爱我师,正因为我爱真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