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记者康慨报道根据智利天才作家罗伯托·波拉尼奥(1953-2003)所著小说《2666》改编的超长同名舞台剧7月8日下午二时在第七十届阿维尼翁戏剧节上首演。
二十九岁的法国导演朱利安·戈瑟兰(JulienGosselin)将波拉尼奥厚逾千页的小说改编成了十二小时的大戏,和小说一样分五部分,穿插四次幕间休息。
书中的五个故事松散地联结在一起。在第一部《评论家》中,四位学者首先出场,他们分别来自欧洲四国的四所大学,皆以研究遁世多年的德国大作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为业。意大利学者皮耶罗·莫里尼身有残疾,而法国的让-克洛德·佩尔蒂埃和西班牙的曼努埃尔·埃斯皮诺萨同时爱上了英国女学者丽兹·诺顿,并在同一段时间内和她上了床。
当越来越强烈的迹象表明,阿琴波尔迪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出现了他在墨西哥现身的消息。法、西、英三学者旋即飞往遥远的圣特雷莎,一个梦境般的墨北荒城,不为人知的暴力渊薮,过去十年间有三百位妇女在此被连续残杀。英国女学者精神濒于崩溃,却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另有所爱。
四学者从书里消失了。在随后的两个故事《阿玛尔菲塔诺》和《费特》中,一个带着往事和女儿远行的智利教授,一个正在为母亲服丧的美国黑人记者先后来到了圣特雷莎,一步步接近了暴行。第四部《罪行》则以长达二百六十页的篇幅和档案式的叙述,逐个回顾了圣特雷莎残杀案的过程。遁隐至今的德国大作家在最后一部《阿琴波尔迪》中终于亮相,通过对他一生的描述,尤其是二战期间他所经历的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将他晚年孤身探访圣特雷莎的举动引向了对暴力的探察。
通过复杂的结构,亦真亦伪的事件和情节,不断重复和层层推进的叙述,《2666》将读者逐渐引向一个充满暴力和死亡的后现代世界图景。
“我没有简化作品,也没有让它更易接受,我要的就是一种复杂的文学旅程。”戈导演告诉法新社,观众肯定会着急,因为每个部分之间都是脱节的,但是,“对波拉尼奥来说,文学没有终点,暴力也没有终点。”
戈瑟兰喜爱当代文学,曾声称有时听台上做科学报告要比看拉辛的《昂朵马格》更为动情。他不肯接受任何禁忌,在剧场里敢于使用一切材料和一切方法,二十六岁时就带领“如果您能舔我的心”剧团的同志们,将大作家米歇尔·韦勒贝克的小说《基本粒子》搬上了舞台。
在《2666》中,戈瑟兰大量使用了声音、背景字幕和无处不在的照片,演出有时甚至移到了幕后,台上不留演员,只剩下不断投射着照片的背景。
阿维尼翁戏剧节提供的本文题图应出自此剧第一部分《评论家》,四位演员从左至右,依次为莫里尼(坐轮椅)、佩尔蒂埃、诺顿(女)和埃斯皮诺萨(正在讲话)。
这不是《2666》第一次的舞台改编。读书报今年年初报道,美国导演罗伯特·福尔斯(RobertFalls)花十年时间编导而成的话剧《2666》2月6日在芝加哥首演,剧长五个小时,十五个演员出演八十个角色。
赵德明译九百页《2666》由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名下出版于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