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

    好马配好鞍

    任芙康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7月06日   03 版)

        龚自珍,1792年生于浙江,知命之年辞世。如果一直活着,今年该有224岁高龄了。毛泽东曾引用龚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古典诗歌中,被毛泽东整首弘扬的,似无他例。领袖的激赏,一度将龚自珍的声名,几乎普及至家喻户晓。

        数年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启动,龚自珍以自身的卓越入选。当然,传主的遴定,相对容易,对历史文化长河中举足轻重的巨匠,人们不易产生悬殊的认同分歧。编委会艰难的推敲是,如何选择称职的作者。

        实际上,不要说传记的撰写人,就是成书后参与评论的人,有无专业背景,似乎都很有讲究。话说上月,丛书中的《龚自珍传》出版,上海大学呼朋引类,我应召南下志喜。头晚饭桌上,向来自矜明辨事理的韩石山,将在座诸位一一点名,验明正身。最终结论,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唯他一人。虽说事实如此,但其言外之意,众人已听个明白,此次研讨清代才子,韩某人独具史学、文学双料“资质”,可做包场演讲。老韩常扮怪相,我等早已习惯,并视为雅趣。他亦绝非有意自负,仅为自娱、娱人而已。翌日会上,我慷慨大方,将自家10分钟的限额,无偿匀他一半。未料,老韩张嘴纠缠细节,牛角尖钻起来像撒娇。哥那天没火,颇令人同情。题外话且按下不表。

        其实,编委会将龚自珍的人生,选定陈歆耕来铺陈,属于知人善任。龚自珍是很有气节、很有深度的思想家。晚年出手的《病梅馆记》,仅三百余字,道尽其抨击时弊的忧患之心,于晚清文化的原野上,耸立起一座惊世骇俗的高峰。描摹如此独特的文人,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即便寻得满腹经纶,但天上掉片树叶都怕打破头的伙计来操刀,纸页中的龚自珍就一定不是岁月中的龚自珍了。而陈歆耕则不同,直追传主的个性与风骨。表面看去,他似乎只像一个迷恋学问的书生,但谁能知道,他酷爱跑长途、开快车。此例是想说,文弱的他,骨子里豪放不羁。所以,不论办报,还是写书,都能叫人刮目相看。传记书写,无异于矿井劳作。从这本书里看得出,陈歆耕举着镐头,钻进历史隧道之后,不是一个劲儿闷头朝前掘进,而是适时回身,作逆向的关照、思考,然后再埋首干活儿,再回望来路。如此姿态,无疑证明,他是心存大情怀的历史探寻者。

        《龚自珍传》的史实考证,已显露出旁搜博采的功夫,该详处针密线细,该略处要言不烦,能让人看出作者枯坐冷板凳的道行。加之弥漫全书的思辨性,贯穿始终的散文化手法,感心动耳,荡气回肠。历史上的龚自珍,书剑飘零,目光老辣的同时又极为单纯,常有为世俗不容的洒脱之举。现实中的陈歆耕,束身自修,远离世故。他对朋友、对熟人、对同事,不懂得用江湖思维想事,不习惯用行帮口吻说话。这显然不合时宜。写出我的这一感觉,只想表明,龚与陈时代有异,但气味相投,古今有缘。陈歆耕仰仗龚自珍,直抒胸臆;龚自珍借助陈歆耕,再访人间。两者相得益彰,十分配套。打个不见得恰当的比喻,可叫作,好马配好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