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在哪里?

    刘燕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29日   10 版)

        资源型城市并非中国特例,世界上多数富产资源的地区普遍存在着类似景象,它们中的大多数因资源的被发现而“扶摇直上”,又因资源的衰退而“每况愈下”,有些甚至陷入资源越多却越穷的“资源诅咒”之中。面对接踵而至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转型发展成为共同话题,然而即使是最早开始探索转型的城市,也只有一部分的转型获得普遍认可。那么,究竟是何因素影响了城市的转型?成功抑或失败的衡量标准是什么?那些被公认成功转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共性特点是什么?由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简称“北大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虹教授所著的新书《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各地级市转型评价》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在这本“教科书”式的著作里,作者并不急于展示如何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量化考评,而先进行了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详细界定了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基本概念,系统阐述了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转型的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并简要介绍了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原则、数据方法等,这些理论铺垫一方面体现了北大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一贯秉承的“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立足根本”的发展理念,同时又将该中心多年来有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成果以高度精炼的方式加以浓缩,向读者提供最富营养的“理论快餐”。这种高水准但又质朴无华的研究风格,既不忘初心,又不刻意迎合,极为难能可贵,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如果说“蛇打七寸”是为准,那么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成功地拿捏住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要点,即转型评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便开始了转型的尝试,如辽宁阜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多数城市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对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瓶颈趋紧、国际竞争加剧等内外部环境,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转型任务更为迫切,难度也逐渐加大。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进行转型评价,既是对前一阶段经验问题的总结,找准各个城市在转型发展中的位置,于下一阶段而言又是一次“把脉”,明确未来的转型方向、着力点等关键问题。与其他研究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各地级市转型评价》是一次挖掘“共性问题”、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方法”的尝试。书中以2014年为立足点,从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制度四个层面建立起综合指标体系,计算出全国115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指数,并通过数据分析比较指出未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转型、未能充分做到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以及未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当前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该书首次从全国地级市层面,对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逐一分析,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环境转型和制度转型四个层面给出评分及排位,客观还原2014年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全貌,为读者呈现了海量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料。

     

        可以说,《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各地级市转型评价》从共性问题出发,以量化分析建立起客观判断,为理论界展开资源型城市“特性问题”研究、为政府谋划未来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仍在继续,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如何从静态观察走向动态监测,如何从共性问题出发来剖析特性问题,是需要继续下功夫、下时间来仔细研究的,只有这样,“转型评价指数”所代表的信息和价值才能被不断挖掘,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发挥。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各地级市转型评价》,李虹著,商务印书馆即出。本文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