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01日 星期三

    钱穆《中国文学史》授课笔记时隔50年出版

    本报记者丁杨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01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丁杨)由国学大师钱穆讲述、钱穆弟子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文学史》已由华夏盛轩图书公司策划、天地出版社出版。日前,题为“我们需要读什么样的文学史”的《中国文学史》研讨暨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年至耄耋的历史、哲学学者叶龙专程来京参与这次活动,陈平原、马勇、解玺璋等出席发布会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中国历史研究见长的钱穆1949年到香港与唐君毅等人创办新亚书院,此后在新亚书院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但课程讲稿并未成书。1953年起就读新亚书院的叶龙因是浙江人,听得懂钱穆的无锡话,又学过速记,所以仔细地将钱穆讲授的“中国文学史”课程记录下来,这份笔记曾被钱穆查阅并获好评。时隔大半个世纪,2014年,87岁的叶龙对这份笔记进行誊写、校订、整理,同时陆续在媒体上连载,这便是这本钱穆讲述的《中国文学史》的由来。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保留了钱穆授课时的口语表达,不乏充满个人色彩的对中国文学史的独到见地。

     

        谈到这部《中国文学史》,北大教授陈平原说,这并非专业的文学史著作,是给外行人读的文学史,是课堂实录,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大学是怎么讲中国文学的。“钱穆的《中国文学史》是值得用文字形式重现在半个多世纪后的读者面前的”,“这也是一部论辩之书,它始终有个假想敌——胡适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历史学者马勇认为这本书反映了中国学术的本来面目,他认同陈平原关于此书是论辩之书的看法,觉得这样的个人化写史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其特别的意义。学者解玺璋则注意到钱穆在《中国文学史》中并非对文学本身进行道德评判,“只做文学价值上的评价,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据叶龙在活动现场透露,他手中还有钱穆的文化史稿课程的讲稿尚未整理,此后找出并整理完毕后有望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