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01日 星期三

    “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引人深思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01日   20 版)

        5月24日,76岁的勒克莱齐奥、61岁的莫言这两位身兼教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相聚在浙江大学校园内,进行了一场题为“文学与教育”的学术对话。在物质化的当下,莫言仍然对文学保持着乐观,认为“文学永远存在”;勒克莱齐奥认同莫言的观点,甚至表示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5月25日澎湃新闻)

     

        莫言认为“文学永远存在”与勒克莱齐奥“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观点异曲同工,均表达对于文学源远流长的乐观信心。“文学是人学”,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就永远不会消亡。

     

        话又说回来,文学属“形而上”类别,当温饱尚未解决,文学不但不能给追逐文学者带来温暖,相反会令其陷入窘迫尴尬,至少在众人眼里是这样。从实用价值看,文学远远不抵科学。科学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经世济用效果,而文学则不然,它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减轻劳动负担,想想似乎没有什么用处。别说一些文学爱好者无利可图,就是许多作家抑或文学家都难以靠文学发家致富(极少数畅销书作家以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除外,他们显然不能代表文学的整体状况)。文学既不能带来眼前实惠,也难以带来显赫地位,多少文学寻梦者终其一生都是孤灯清影陪伴寂寞。

     

        无论从眼前利益抑或物质层面,还是从功利角度审视,文学都好像“不中用”,然而从长远出发,从精神文化层面考量,文学对世道人心乃至民族气质都会有潜移默化的滋养影响。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给心灵以鞭策、唤醒、激励和温暖。文学是审美的结晶。从形式上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世间一切存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能通过文学语言奇妙地概括、揭示和暗示,给读者带来无穷美感。从内容上看,文学弘扬真善美,传达崇高、温情、乐观价值观;文学不是简单更不是强加于人的说教,它通过讲故事,以合乎逻辑的情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引起阅读者内心深处的震撼与觉悟。从人文视角观察,经典不朽的文学总是“接地气”,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揭示平民乃至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聚焦平民的喜怒哀乐、卑微无奈与不屈抗争;文学的最大亮点不在于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立传,而是以悲悯情怀观照普罗百姓生活,并藉观照力量促使社会改变与进步。

     

        文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统文化,包括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千万年以后,海可枯、石可烂,长城也会逐渐风化,但是文学以及文学所承载的精神文化仍然千秋万代永世相传。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人人都学会写作,都去搞文学创作,甚至也没必要人人都要热爱文学,然而每个人都拥有一点“文学情怀”可以做到。具有这样的情怀,我们不但自然而然培养兼爱思想,而且也给自己生活增添一些趣味。生活趣味尽管不实用,但让我们“受用”,会使大家心态平和、心情愉悦起来。

     

        “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长城不可能无限期存在,然而文学却能够“笑到最后”……

     

        深圳市龙岗区 涂启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