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5月18日 星期三

    他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他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18日   12 版)
    当尼克松要和毛泽东谈共同关注的世界和两国关系问题时,毛泽东指着周恩来说,这些问题我们不谈,你和周总理谈,我谈哲学问题。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接见尼克松。

        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是毛泽东晚年做出的新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从此大大地提高了,西方世界封锁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铁幕,被打破了。在此前后,同中国恢复和建立外交关系的还有意大利、联邦德国等41个国家。一个崭新的外交格局出现了。

     

      回到美国后,尼克松说,他在“这一周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听到后,也说了一句:“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么?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

        令基辛格遗憾的是,要把震惊世界的握手让给尼克松

      1971年4月6日深夜,中南海丰泽园北屋西头的书房里还亮着灯。柔和的台灯光洒在大写字台桌面上,桌上放着一份请示报告。这是外交部和国家体委联合打来的关于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报告是4月3日打的。此时,在日本名古屋,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比赛期间,中国邀请了若干个国家的球队在归国途中来北京打球。一些美国队员很想来中国。碰巧,在他们动身去日本之前,美国政府完全取消了美国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方面的限制。美国运动员向中国运动员表示了他们的兴趣。

      中南海,毛泽东的住地。

      周恩来在午夜前来到这里,向他汇报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传来的信息。还谈起了美国国务院3月15日宣布取消对持美国护照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一切限制……

      当周恩来汇报外交部和体委的负责人讨论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分歧时,毛泽东沉默了!他深思着,他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决策。

      1970年,曾有两个重要的法国人到过中国。第一个是计划部长安德烈·贝当古,第二个是戴高乐政权时的总理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为戴高乐将军访华做好了安排,这次访问本来是准备在当年进行的。戴高乐如来中国访问,将在促成中美认真交谈方面起关键的作用。然而,戴高乐却去世了。他的死使这一点未能实现。毛泽东还给戴高乐夫人发去了对这位将军的唁电,这是自从罗斯福去世以来他对非共产党政治家唯一的一次赞扬。

      想到这儿,毛泽东精神为之一振。让美国乒乓球队打头阵有何不可?它将为尼克松或是他的特使来北京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这是打开中美关系局面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毛泽东丝毫没有睡意,就像烽火岁月的时候沉浸在大战前夕的兴奋之中一样。4月的北京天亮得早,屋外响着呼呼的风声,天边已经渗出几抹宣纸一般的白色。他毅然做出决定: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中国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把美国惊呆了,把世界轰动了,成了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尼克松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马上批准美国乒乓球队接受邀请。

      4月14日下午2时半,周恩来面带微笑地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周恩来与美国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后,坐在斯廷霍文团长旁边的沙发上,作了讲话:

      “你们作为前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尽管中国和美国目前还没有外交关系,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大多数人民的赞成与支持。”

      周恩来略略提高了声音说:“欢迎你们!”

      坐在周恩来身边的斯廷霍文马上说:“我们也希望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

      周恩来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可以去!”

      美国代表团的成员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乒乓球运动是中国体育运动的强项,被视为中国的国球,多次参加国际比赛,拿回来的冠军最多,连外国人也惊叹:这个小球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发明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巧妙地利用小球推动大球,真可谓以长克短,打了一个漂亮的近台抢攻。

      虽然尼克松对中国的这一板有些措手不及,但他却为这一板叫绝、叫好。

      这一回该轮到美国人出击了,他们也不含糊,为了寻求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总统尼克松派最得力的高级顾问基辛格前往中国。

      1971年7月9日12时15分,基辛格完成了这次历史性的飞行,出现在北京南苑机场的停机坪上。来迎接他的,是被毛泽东称为“遇大事不糊涂”、“此人有文化”的叶剑英元帅。此时,他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来迎接基辛格的车子是中国最高级的轿车“红旗”。这种车子最明显的标志是前面的一面有机玻璃制作的红旗。基辛格瞥了一眼,面色冷峻,似乎是担心坐上了“红旗”车,会把他吃掉了一样。

      一路绿灯。

      他们很快来到了作为国宾馆的钓鱼台6号楼。完全是中国式的建筑,从里到外充满了东方情调。

      叶剑英举行的欢迎宴会是相当丰盛的。基辛格曾经以“中国通”而著称于世,却不会使用中国筷子。他对那两根木制的或是象牙制作的棍儿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但他不能不承认,中国菜正像毛泽东说的,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基辛格急于想见周恩来,因为,见到中国的总理才能知道自己此行的成果能有多大。

      很快,他被告知,周恩来要到他住的6号楼来和他们举行会谈。

      站在楼门口的基辛格看到周恩来的车子停下,周恩来从车内走出来。这位七亿人口大国的总理给人的印象总是那样神采奕奕,似乎从没有疲劳的时候。

      他快步走到了基辛格的面前,用他那受过伤的右手和基辛格伸过来的手相握,并使劲抖动了几下。

      他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握手。”

      基辛格很有分寸地点点头,并补充了一句:“遗憾的是这是不能马上公开报道的握手,否则,全世界都会震惊。”

      由于基辛格所处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他必将把历史性握手和震惊世界的新闻留给尼克松总统。

        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他?

     

      1971年7月15日,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随着电波传向世界各地。它的公布人一个是周恩来总理,另一个是尼克松特使基辛格。这是基辛格秘密来华和周恩来几次会谈后产生的公告。

      公告全文不过200来字,从起草到达成协议也不过只有几十个小时,却花费了相当大的气力。为了准确表达双方的意思,避免“谁先主动”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句话一句话地磨,已经不是在咬文嚼字了,而是在咬撇嚼捺,负责起草公告的黄华和章文晋,几乎到了把公告嚼碎了还能倒背如流的程度,才算基本定下来。可是最后定稿时,周恩来还在一遍遍地仔细琢磨措辞,考虑尼克松要求来华,我们才邀请,他们美国的面子难看,就将“要求”去掉,加上“获悉”,使这句话变成“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这一改动,基辛格喜出望外,拍手称好。当即就爽快地同意在他秘密离开中国的第四天,即15日同时由中美两国向外界宣布这个公告。

      继这个惊天动地的公告后,世界的注意力都转向中国和美国之间,翘首等待美国总统把手伸过太平洋的时刻。

      1972年2月21日清晨。窗外的天色还没有亮透,灰蒙蒙的,中南海参加接待的工作人员便早早起身,开始忙碌起来。

      尼克松访华的日子,不仅是中美史上的大事,也是摄影记者的大事。永恒的瞬间将系在摄影师的食指上,真可谓弹指千钧!

      北京的早春二月,寒气依然逼人,空旷的机场上,卷过一阵阵寒风。大街上和往常一样安静。但是细心的人们还是从街头橱窗的报纸里,看到了尼克松即将来华的消息。

      机场上一百多名记者,站在人工搭的架子上,耐心等待着历史性的伟大瞬间。

      上午11时,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上空。

      候机厅旁的小休息室里,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已等候多时。天上银色的飞机扯着尖锐的呼啸,发出颤震的轰鸣,降落在主跑道上,这时周恩来率先走出大厅门,站在分支跑道边,跑道两边插着彩旗,陆海空仪仗队穿着大衣笔直地站在凛冽的寒风中。

      一会儿,飞机像辆硕大的车子,高展双翼,飞快地从主跑道驶上分支跑道,越跑越慢,最后停在离人群二三十米远的地方。……哗哗……哗,记者们一阵骚乱,只听见照相机、摄影机的碰挤声,飞机还未停稳,所有的机子却已贴稳在眼眶上了!

      记者们屏息静气,紧张地等待大洋两岸历史性的握手!

      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松,紧跟身后的是他的夫人。尼克松身着灰色的呢大衣,夫人则如一团火,鲜红鲜红的……这时摄影记者心头掠过一丝遗憾,如果是彩色胶卷该多好!

      尼克松步子很快,他一会儿挥手,一会儿鼓掌,一只脚刚落平地,手就笔直地伸向两三米开外的周恩来。

      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方即将握住手的刹那间,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当机立断,一锤定音,率先按响了快门,随后一百多部机子发出爆米豆的脆响。

      “不卑不亢”是这次的接待方针。为了能体现这一方针,他琢磨了不少日子,才周密细致地捕捉了这个难得的瞬间。

      按照惯例,每次活动后两小时内,要将照片送给周恩来审阅。摄影记者选了一张握上手的,又选了一张没握上手的照片送审。周恩来拿着照片反复比较,最后拿出那张没有握上手的给摄影记者,叫发表。

      尼克松到达北京的当天,毛泽东就在他的“游泳池”住宅会见尼克松和夫人,以及全体随同官员。

      在这一个月前,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回来后,就重病缠身,精神情绪都不好。

      开始会谈时,毛泽东的动作显得迟缓,表情也呆板。可是谈了一会儿,毛泽东的情绪渐渐高涨起来,红晕淡淡地漫上了苍白的脸颊,他一会儿将手高高扬起,一会儿又笔直落下,这忽上忽下的大幅度动作,使美国客人消除了紧张情绪,也许是受这个愉快气氛的感染,话也多了,快乐诙谐的会谈中还夹杂着争辩。

      一番寒暄之后,毛泽东风趣地对尼克松说:“今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一个难题,要我们谈的问题限制在哲学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谈。”

      基辛格急忙说:“我过去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读主席的文选。”

      毛泽东摆了摆手:“我那些东西算不得什么。”

      尼克松称赞说:“主席的著作感动了全中国,改变了世界。”

      “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几个地方。”毛泽东吸了一口烟,接着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蒋委员长,他可不赞成,他说我们是‘赤匪’。其实我们跟他做朋友的时间比你们长得多。”

      尼克松问:“蒋介石称主席为‘赤匪’,不知道主席叫他什么?”

      毛泽东笑了笑。周恩来在一旁替毛泽东回答了尼克松:“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有时在报纸上我们叫他‘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我们互相对骂。”

      毛泽东又转向基辛格:“你跑中国跑出了名了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随即,毛泽东又转过身来指着基辛格对尼克松幽默地说:“他不像个特务。”

      尼克松明白毛泽东是指基辛格秘密访华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他笑着说:“只有他能够在行动不自由的情况下去巴黎几次,来北京一次,而没有人知道——两三个漂亮的姑娘除外。”

      基辛格红了脸解释说:“她们不知道,我是利用她们做掩护的。”

      毛泽东笑问:“这么说,你们常常利用你们的姑娘啊?”

      尼克松赶忙指着基辛格申辩说:“他的姑娘,不是我的。如果我利用姑娘做掩护,麻烦可就大了。”

      “特别是大选的时候。”周恩来风趣地补上一句,引得大家都哈哈大笑。

      尼克松想与毛泽东谈台湾、越南、朝鲜、日本、苏联等问题。毛泽东打断尼克松的话说:“那些问题我不感兴趣,”他用手指了指周恩来,“那是他的事。”

      毛泽东接着说:“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现在我们两个国家不存在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所以我们两家怪得很,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现在从打乒乓球起不到10个月,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算起两年多了。”

      毛泽东吸了吸烟,把烟头拧灭在烟灰缸中,说:“我们办事也有官僚主义,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儿小生意,我们就是死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我们就打乒乓球。”

      毛泽东说:“你们下午还有事,吹到这里差不多了吧。”

      之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与尼克松举行了一次大范围的会谈。

      谈到将要发表的联合公报,尼克松说:“像这样一次举世瞩目的首脑会议,通常的做法是开几天会,经过讨论,发现意见的分歧,然后,发表一篇含糊其辞的公报,把问题全部遮盖起来。”

      周恩来说:“如果我们那样做,就会欺骗人民,而且也欺骗自己。”

      尼克松说:“当国与国的会议不影响世界前途时,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会谈受到全世界的注目,并且会对我们在太平洋乃至全世界的朋友产生持续多年的影响。对这样的会谈,如果我们也那样做,那将是不负责任的。”

      显然,尼克松同意了周恩来去年10月间同基辛格会谈时提出的关于联合公报的构想。

      周恩来和尼克松又谈起了当年杜勒斯拒绝和他握手的话题。周恩来这是要试探一下尼克松的态度和决心,看看他现在是否还坚持过去所持的观点。

      周恩来说:“正像你今天下午对毛主席说的,我们今天握了手,可是,杜勒斯当年不想这样做。”

      尼克松说:“据说你也不愿意同他握手啊!”

      周恩来说:“不一定,我本来是会握手的。”

      “那好,让我们握手吧!”尼克松站了起来,隔着长条桌子和周恩来又握了一次手。

      周恩来很风趣地谈道:“杜勒斯的副手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先生想搞不同的做法,可是他不想违反杜勒斯定下的规矩,所以他只好用右手拿了一杯咖啡。因为一般不用左手握手,他就用左手摇了我的手臂。”

      周恩来一边说,一边形象地打着手势,在场的人都被逗得大笑起来。

      周恩来自己也笑了起来。他接着对尼克松说:“不过那个时候我们不能怪你们,因为国际上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现在我们知道情况不是这样。”

      尽管双方在台湾问题上有较大的分歧,这些分歧也将不可避免地要在联合公报中反映出来,但双方也都谨慎地注意,尽量不让这些分歧危害刚刚建立起来的中美新关系。

      在尼克松提出了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逐步减少直到全部撤出的承诺后,考虑照顾美国方面国内的政治困难,周恩来从大处着眼,代表中国政府也做了一定的妥协。他没有要求美方立即承诺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没有要求美军立即全部撤出台湾,允许美军在一定时期内逐步撤离。因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次会谈就解决一切问题。试图毕其功于一役,显然是不现实的。

      2月26日凌晨,经过几天的反复磋商,中美双方终于谈定了《联合公报》。这个公报是周恩来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一个结晶。

      周恩来总理、尼克松总统2月22日继续举行会谈。

      美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基辛格博士等,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乔冠华等。

      26日上午,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和夫人前往杭州参观访问。下午,又陪尼克松夫妇游览了风景秀丽的西湖。

      2月27日,周恩来陪尼克松夫妇从杭州飞上海。在上海,中美双方正式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并予以公布。至此,中美高级会晤圆满结束。

      晚上,中国方面为尼克松举行最后的宴会。在轻松舒缓的乐曲声中,周恩来与尼克松频频举杯,一周来的紧张情绪也怡然退尽。

      尼克松端起酒杯,走到麦克风前,作了这次访问中从未有过的即席讲话。他说:“联合公报将成为明天全世界的头条新闻。但是,我们在公报中说的话,不如我们在今后的几年要做的事那么重要。我们要建造一座跨越一万六千英里和二十二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可以说,公报是搭起了这座通向未来的桥梁……”

      2月28日上午,周恩来把即将离开中国回国的尼克松一行送到了上海虹桥机场。在临上飞机前,尼克松握住周恩来的手,说:“这确实是一次愉快的访问,我希望有朝一日有机会再来上海。”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一行,结束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1972年2月28日乘专机离开上海回国。

      中美关系的改变,震动了世界,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中日两国政府经过多次接触后,1972年9月25日至29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问中国。27日,毛泽东接见了田中,周恩来和田中进行了会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是毛泽东晚年做出的新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从此大大地提高了,西方世界封锁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铁幕,被打破了。在此前后,同中国恢复和建立外交关系的还有意大利、联邦德国等41个国家。一个崭新的外交格局出现了。

      回到美国后,尼克松说,他在“这一周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听到后,也说了一句:“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么?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这两句话,一句是唯心主义的,一句是唯物主义的。然而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却这样地认为,是毛泽东、周恩来把握了历史的时机,拨正了航向,改变了中美的关系、中日的关系,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尼克松为适应这种形势,也迈出了惊人的一步,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

      (本文摘自《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顾保孜著,杜修贤等摄影,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年5月第一版,定价:4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