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跨不过去的时代

    土城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11日   19 版)

        不需要成为哲学家、诗人、法学家,一个普通俄罗斯人对自由与幸福的理解也是深沉的。

        自由与幸福是什么?《二手时间》讲述得像政治学著作一样深刻。对书中的讲述者来说,自由与幸福是他们的切身感受,或者切身之痛。一名女士说:“如果你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电梯里,那么你的梦想就只有一个:打开电梯门。”另外一人说:“自由就像一种上等酱料。”还有另一种看法。49岁的地区党委第三书记叶莲娜·尤里耶夫娜·C说:“想想看,一个国家的分崩离析难道只是因为知道了古拉格的真相?那些写书的人就是这样想的。而人类,正常的人类不是活在历史中的,他们活得很简单——恋爱、结婚、生子、盖房子。”俄罗斯百姓不缺少这类纠结的心理体验。

        《二手时间》是一部普通百姓政治见解大全。讲述者是证人,他们留下一段历史的证词。他们的表达内容,我们上一代人应该很熟悉,但他们没有表达,或者不善于表达。俄罗斯人已经度过了一个轮回,他们可以带着五味杂陈的心情回顾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他们消除了恐惧的压力,侃侃而谈,带着经验和反思过后的历史积淀。

        这本书是纪实性的,但文学价值也很大。它的写法看上去很笨拙,有点偷懒,但实际上因为所选择对象的代表性,讲述者本人敞开心扉,让这本书变成了真正的文学——它胸怀浩瀚,海纳百川。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这本书的写作方法。它很像一个BBS,一个网络论坛,比如凯迪网,比如天涯网,它将凯迪网、天涯网上的同题内容归类在一起。这么说,不是对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的不敬,而是对文学的“真”的致敬。文学形式本来就不是固定的,一个圆满的故事,一个精心设计的框架,是文学;一个有选择的实录,一个可以留作思索的史料,也可以成为文学。很多文学因为作者的不真诚,内容的不真诚,不具有持久吸引力。这本书是真诚的,引发的思考也是深沉的。它精确地展露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思考的,他们的痛苦在哪里,他们的迷惘在哪里。我们不也正面临着许多类似的问题?

        看看,书中的生动讲述,都来自一个个具体、真实的人。他们说,以前卖肉,要跟屠夫交朋友,以前办事要找熟人。大家都以为苏维埃政府是牢不可破的,要子子孙孙传下去,但突然就终结了。白天老老实实去上班,等回到家就开始厨房聚会,说政治笑话,读地下读物,一边喝伏特加一边打开美国之音收听禁书。但很多人身处其中时,正如书中一个人说,“没有勇气为了自己的精神信念做监狱或者住进疯人院。我们只能在衣袋里伸出中指去表示愤怒”。戈尔巴乔夫出现了,有人骂他是叛徒,有人欢呼国家终于有了个正常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于是国家变成了辩论场,还有了首次民主选举。等等等等,普通百姓的表达,直达人心。

        作者在整本书里坚持评论家所说的“复调性写作”,它展示出俄罗斯社会生活和人性本身的复杂性。书里不曾阐述一个非黑即白的观点,不曾展现一以贯之的观念,有时候就连同一个讲述者的内容也正反交织、纠缠不清的。

        对于幸福,俄罗斯百姓可以发牢骚的地方更多。苏联解体前社会和人的生活那么糟糕,但回头看看解体后成长的人的生活,并没有迎来花团锦簇,依然一团糟,他们仍然没有看到希望。就像一个29岁的餐厅女侍应说的:“在我生活中,我没有见过任何善良和美好的事情!”

        前不久《马克思是个九零后》歌曲走红,有人评论称是“中国青年与马克思的久别重逢”,这种文化现象喻示着沉寂许久的马克思的幽灵在中国青年一代中的重新复活。虽然这种评价带有迷惑性,但类似情况正出现在俄罗斯,对苏维埃的回忆的确成了一些人的时尚。百姓渴望自由,自由来了又不知道如何对待自由。苏联解体后,如果日子过得不好,没有踩在时代的节点上,人们把责任归咎于自由,怀念苏联。国力不强时,他们内心觉得屈辱,他们希望国威重振。

        译者吕宁思说:“苏联的解体固然有很多原因,特别是由于制度上的僵硬和非人性化。但是,当你砸碎了乌托邦的架构,希望能够突然之间获得自由,可一种没有任何控制和约束的自由,却具有更大的破坏力量。比方说当时苏联搞休克疗法,一些大的国家企业被寡头收购,加之西方资本的灌注,褫夺了苏联人原本认为该属于全民的财产。苏联经历了相当残酷的物价、经济、社会的动荡,到今天这一代人,其实他们并没有从西方人那里得到想要的那种生活。当然,香肠是随便吃了,市场也自由了,但同时,他们发现自己失去了一个大国的尊严。现在俄罗斯人再次出现了对强人、对大国的回忆和向往。”

        俄罗斯现在状况究竟如何,我们不一定看得清,就像书中一些讲述者一样迷惘。书中很多人对俄罗斯痛心的一点是精神的失落。

        怎么说?现在的俄罗斯,出现的是千万富豪和亿万富翁,是黑帮,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开枪,是对金钱的追逐,是赤裸裸的炫富。以前不重视金钱,现在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有钱人看不起没钱人,没钱人讨厌有钱人,到处是拜金者。

        知识分子没有了,索尔仁尼琴们没有了,那些激烈的、冷静的、偏激的批评者消失了,以前不做仆人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没有了。这是俄罗斯人在精神上的失落。

        在《二手时间》中,读者对俄罗斯社会的理解,最好不要简单地下结论。就连书中讲述者、作者,他们的真实的想法都看不清,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是人的复杂性决定的。作者不曾确切地交代,自由与幸福是必然美好的,遥想当年,自由那么稀缺,但如今幸福仍然是稀缺的。

        俄罗斯百姓曾跨出了一个界限,以为能轻易得到幸福。然而,界限之外,许多要面对的状况不过是复制/粘贴,“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

        《二手时间》,[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吕宁思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2月,5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