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王泉根写中国儿童文学概论:宏阔视野与问题意识

    乔世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11日   16 版)
    《中国儿童文学概论》,王泉根/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版,50.00元

        问题意识、原创品格、中国话语、“有我”写作,这是王泉根先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和追求。

     

        儿童文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民族未来的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问题,是疏忽不得的大事。一定是有感于此,王泉根先生才会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默默耕耘三十余载,对儿童文学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三十余万字专著《中国儿童文学概论》就是其多年来从事儿童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思考结晶,集中体现着他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程和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本书包括了“中国儿童文学简史”和“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整体观”两部分内容,前者凡十章,后者为三章,虽然章数并不统一,但总体篇幅相当,前者注重“史”的梳理,后者侧重“论”的建树,可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客观展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演进历程、创作业绩与经验。

     

        在“中国儿童文学简史”中,作者清晰呈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其中有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资源和来龙去脉的有效开掘和探寻,颇多可圈可点之处。譬如指出唐代民间童话文本《吴洞》是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灰姑娘型童话,童话中的“灰姑娘”形象孤女叶限要比法国贝洛尔所采辑的《玻璃鞋》早1200多年,比意大利巴西尔的记载早七八百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如《西游记》《镜花缘》等作品因为适合儿童接受机制和审美情趣,可被视为“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在探寻中国儿童文学滞后的原因时,作者相继从中国文化背景、文学传统和教育传统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对问题的思考面面俱到且切中肯綮,显出其宏阔开放的视野。

     

        该书对现代儿童观建立起来后,百年里中国儿童文学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数说:晚清的儿童文学翻译;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观念更新,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上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加快了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步伐;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令儿童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激进姿态参与了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让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高扬;“十七年”儿童文学向教育方向的倾斜;新时期儿童文学在自我价值实现和艺术个性自觉中的深层拓展;90年代以来,儿童文学在价值功能、服务意识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清醒而理性的理解与把握;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多元共生新格局的形成及跨越式发展。作者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了然于心,其对“史”的叙述条理清晰,要言不烦。让人稍感不满足的是,作者没有触及“文革”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作为一部“简史”,这十年总还是有一些重要创作现象和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的。

     

        问题意识、原创品格、中国话语、“有我”写作,这是王泉根先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和追求。

     

        作者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文脉流变、审美走向和民族特征等的清理是奠基于对世界儿童文学的整体把握基础上的;所以,当有人发出诸如“中国为什么没有《哈利·波特》”“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安徒生”一类的质询时,作者针锋相对地指出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儿童文学取向于幻想型儿童文学、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儿童文学选择现实型儿童文学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换言之,尽管中国在幻想型儿童文学的生产方面相对欠缺,但在现实型儿童文学方面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幻想型儿童文学与现实型儿童文学这两种类型是儿童文学的两翼,彼此均不可相互替代,也不应该存有孰高孰下的价值判断。

     

        作者对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思潮、审美取向和背后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精神的现实主义认定,是基于这样几个因素考虑的:中国文学文化的现实主义传统;神话和古典童话等传统资源的匮乏;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时代、社会现实语境;中国儿童文学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作者还特别以中国科幻文学的科普化倾向为例证明儿童文学(也是中国文学)的实用主义,并对中国文学理论界轻蔑科幻文学的现实情形提出批评。在他看来,科幻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锋文学、后现代文学,而学界的后现代文学研究居然没有给科幻文学留有一席之地,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由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是成年人,接受主体是儿童,这就关涉到了儿童文学的根本性文化问题——儿童观问题,说到底,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人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尊重儿童的历史;基于此,王泉根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转型的考察是建立在这期间中国人儿童观的演变的认知基础上的,由此令人信服地确定五四时期、30年代和新时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也是经由此,其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队伍进行了五代的区分,并对每一代作家的文学主张、美学兴趣和艺术追求等进行了论说,既不溢美其贡献,也不隐讳所存在的缺失,如其断言第四代作家中极有可能出现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家——这在后来已经由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得到了证实;再如提到90年代出道的第五代作家既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希望,也容易浮躁,有可能滑向市场化的写作等。在谈及中国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对外交流问题时,王泉根不但条分缕析了百年间外国儿童文学对中国儿童文学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对近些年来东西方儿童文学之间的相互对话和积极互动予以充分肯定。很明显,王泉根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既充满信心,也乐观其成。

     

        在儿童文学界,王泉根先生研究工作的勤勉是众所周知的。在《中国儿童文学概论》之外,他计划中还有一部书是对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的编年纪事;文献整理或会有些许枯燥,但却是扎实细致、富有意义的工作,可与《中国儿童文学概论》一书形成对中国儿童文学全方位、多维度、有骨血的解读和展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