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奇:持品牌战略,海燕发力一般图书
黄天奇(海燕出版社社长)
■本报记者 桂琳 采访整理
五年前,教育强社海燕社确立了挥师一般图书的新战略。而市场见证了海燕社的努力。不过五年,以精品绘本和儿童文学为突破口,海燕树立了在一般图书领域的口碑与品牌。
近年来,海燕出版社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做好教育出版增强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努力推进优秀童书出版工程。
我们确定了几个发展的重点方向:一是强化教育出版的优势地位,重点做好小学精品教材教辅和一流学前教育产品,加快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教育出版、教育媒介、教育服务的全覆盖;二是构建畅销书出版体系,探索建立畅销书选题策划机制,探索建立畅销书营销、宣传体系和模式,探索建立畅销书全流程操控模式,努力打造畅销书;三是打造“品牌书系”出版体系,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有计划培育产品线、持之以恒打造品牌,注重产品的延续和深度挖掘,不断强化和拓展品牌图书的影响力;四是进一步强化名家原创与经典引进并重的一般书发展战略,努力提高作者层次,提高知名作家的比例,发现、培养并签约更多的新锐作家和优秀作品,切实加强原创出版,同时,积极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及港澳台地区的出版机构进行战略合作,有计划有规模地引进优秀的少儿出版物,凝聚优质内容资源;五是继续推动数字化出版创新转型,生产满足青少年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服务的一体化产品,从而实现出版资源利用和出版效益的最大化。
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最重要的应该是坚持专业化方向和特色化定位,我们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多年积累形成的已有出版优势,通过差异化、专业化定位,不断强化固有特色,在专业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持之以恒。同时坚持精品化生产,我们对少儿出版永远心存敬畏,把做好少儿出版当成崇高使命。
过去五年间,海燕社进军一般图书领域,并取得切实成效。突破口首先在发力绘本图书的出版,无论是原创还是引进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品种在不断丰富,市场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在上市公司“绘本中国”整体出版规划指导下,海燕出版社利用多年形成的绘本读物出版特色,借助已出版绘本读物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系列化、品牌化的海燕版绘本书系,力争占领全国绘本图书的制高点。
其次,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加大投入力度、激发编辑动力、精心规划设计等措施提升作者层次、提高稿件质量,与名家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加大力度做好原创出版。比如:继续与我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孟宪明合作,在已出版《念书的孩子》《青石臼》的基础上抓好长篇儿童小说《花儿与歌声》的出版,将关注“留守儿童”这一主题的创作出版不断延续下去,将这一主题做深做透做出社会影响,从而带动其他主题的原创出版工作;另外,海燕出版社正在策划出版《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艺术丛书》(13卷),这套书由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紧密联系162位中国儿童文学艺术领域的顶级作家和学者,为今后策划出版原创精品图书打开通道。
针对近年来少儿图书市场的渠道结构变化,我社细分市场渠道,锁定目标客户,做到每种图书都有销售出口,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线下销售要巩固现有主渠道、优化二渠道、加强馆配渠道、开发团购渠道(包括阅读推广、产品订制),线上销售重点开发天猫渠道、重点运营三大平台(当当、亚马逊、京东)、重点寻找分销平台,扩展网络销售圈。
一是充分利用暑期市场、全国书市、全国少儿图书订货会等展会做好图书的推广发行,会前备足参展图书品种。二是进一步扩大民营销售渠道,在地面店聘请导购,加大地面店销售力度。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如图书捐赠、读者见面会、图书签售会、作者报告会、创作历程展示会、教育讲座等等,扩大优秀作者和优秀图书的影响力,并促进销售增长。四是在网络销售方面,不断增加网络销售平台,加强与各知名网店的合作,加强重点产品和新产品在网上的推荐和宣传力度,做专题促销,不断扩大网络销售规模。五是馆配和农家书屋方面利用好国家政策,发挥少儿出版的优势,努力扩大入选品种和规模。
刘明辉:错位竞争,三年突围
刘明辉(大连出版社社长)
■本报记者 陈香 采访整理
变革难,变革殊不易。然而,三年时间,财经教授刘明辉带领团队,重塑大连社,为这家原来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社注入幻想儿童文学基因,而且高举高打,研讨、奖项、出版、版权运营同时并行,原创幻想儿童文学IP道路日渐清晰。其间,掌舵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与变革风波?
大连社在少儿出版领域起步很晚,2012年才开始进入;但从确立进入少儿出版开始,我们的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归纳一下,我们不是针对少儿出版的全领域,而是很集中的做幻想儿童文学,只在一个方向努力。第二,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是只把注意力放在图书出版,而是尽可能去拉长产业的链条,让优秀的内容能以更多的业态和产品形态出现,获得更好的回报。当然,优质的内容文本,肯定也是产业链延长的基础和源泉。第三就是品牌化,我们紧紧盯住内容,打的旗号就是“以原创为荣”,为了集聚更多的内容资源,我们在建立作品内容征集的激励机制方面下了工夫。比如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机制;再比如我们推出的幻想屋儿童文学主题沙龙,还有中国原创幻想儿童文学高层论坛,对我们团结作家、开发优质选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大连社在联系作家或者切入幻想儿童文学作家资源的时候,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搭建了一整套的协同平台。三个沙龙、一个论坛,都是线下的平台;幻想儿童文学新媒体平台等几个项目,是线上的平台。希望通过这些平台来扩大影响力,来为作家、画家、评论家、阅读推广人等方方面面提供便利的条件,提供交流和讨论的空间,在无形中给我们自己带来更多的内容资源,包括品牌的影响力。
在大连社的全版权运营的战略中,我们跟大连圣亚(旅游公司),跟大白鲸世界合作的大白鲸项目,带动的资金就有40来个亿了,产品形态覆盖了主题公园、海岸城、大白鲸世界儿童乐园,包括有声读物、话剧、音乐剧等衍生品。当然,如果从小口径来看,我们出版社自己完成的规模就小得多了。但是,我们布局的关键,所追求的不是我们这个公司今年的收益有多大,而是需要建设品牌影响力,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渗透,人才、经验、资源、渠道的储备。通常我都在说我们在做两种事,一是做赚钱的事,更多的应该是做一些值钱的事。我们现在做的都是一些值钱的事,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从图书出版这一块来说的话,去年,我们的出版利润比转型之前差不多翻了两番。
大连社跟大连圣亚的合作核心就是,资源共享,品牌共创,其实品牌也是共享的;在一个平台、一个品牌的概念下,我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做些事情,只有做大、做强了,才会给各自带来收益。像大连圣亚这样的旅游公司,它跟我们出版界合作,是很看重出版界内容、主题的资源的。做旅游的如果缺乏主题,就谈不上什么文化。
初入少儿出版时,我从来没有说我们要拿一些少儿出版社来做竞争对手。80%的少儿图书销量,可能就是在20%的作家的名下。一个知名的作家,他会不会把他的作品交给一个后起的出版社呢?他可能是要掂量一下的。因为出版社品牌的形成,渠道资源的积累,方方面面,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通过设立奖项来发现更多的新人,对有潜力的新秀,我们还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他成为我们的签约作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好的作品,建立自己的作家队伍。同时的,跟其他少儿出版社不同的是,我不只是盯着出版,在内容资源的产业化方面,我们希望能与众不同,发挥长处,实现错位的竞争。
未来五年,大连社将坚持内核化战略、品牌化战略、产业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就目前而言,我们衍生出的舞台剧、音乐剧、话剧是盈利的。两种模式,一种是跟政府合作,一种是商业模式。在北京,我们主要是跟政府合作,叫“三个一”进校园,一台话剧,一本图书,一堂讲座,政府买单。
第二块,比如听书、有声读物这样的形态。广播剧有它的一套盈利模式,包括我们几个平台的搭建,与它都是匹配的。再比如像影视领域,我们更多的是先培育一个板块。单纯做儿童电视剧没法挣钱,因为现在电视台都是送播,又没有办法通过广告来实行盈利,电影也是。所以要找个好的路径,把上下游都打通,比如某一个公司能做衍生品,或者他有某个品牌的某种产品,可以投资我们的电影和电视剧,视同是一种广告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