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
简要谈几点感想。
首先,读书学习不仅是习惯,而且是需要和自觉。温家宝同志从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阅读历史和文学作品。大学时代,在接受系统的地质专业教育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阅读了大量政治、历史和哲学书籍;远赴甘肃工作时,在作者随身携带的四件行李中,有两件是装满书籍的小木箱;在野外考察期间,也会带上专业书、文史哲类的书籍,甚至英语课本。在读书和学习中联系社会、思索人生,思考着社会发展的道路。
其次,自勉自励,修己为人。1978年12月,家宝同志开始走上基层领导岗位。他时常告诫自己: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按照自己的信念,坚定地向前看、向前做、向前走。绝不会满足于事务工作,学习无一定计划,工作和生活缺乏目标,空费精力、耗人生命。1982年11月调任地质矿产部后,仍时刻保持清醒,更加自觉、奋发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时刻把工作与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不负于人民大众。
第三,重视人才和教育。从上大学起,家宝同志在地质行业待了整整25年,留下了心血、奋斗和思考,还有对几十万地矿职工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他深知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技术人员谈心,鼓励他们讲真话、讲实情。在他看来,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必须依赖一支技术先进、装备优良的地质队伍,特别是高素质的地质科技人才。1982年11月,作者在其调研笔记中这样写道:现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培养和智力的竞争。必须把科技和教育事业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建设来抓。要使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非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不可。
第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温家宝同志在地矿部工作三年期间,下基层调研的时间有200多天。他认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调查者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的综合表现。坚持作笔记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无论是野外工作、调查研究、参加各种会议,以至读书思考,都要做详细记录,或写发言提纲、心得体会。在他看来,这个过程,是对事物的观察,是对各家之言的吸纳,也是思想火花闪亮的发端。
第五,惜时如金,珍惜生命。无论是在大学时代,还是在野外考察期间,或是在繁忙的管理工作岗位,温家宝同志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空耗生命,要做有益的事情。在他看来,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等于延长生命。如今年过七旬,回顾自己的学习、工作历程,他感到十分欣慰:“我没有辜负自己的生命,没有辜负我热爱的人民。”
我们要向温家宝同志学习,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认真读书,勇于实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就我个人而言,最让我感动的是两组关键词:理想与行动、阅读与反思。
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个人前行的重要力量源泉。从生命叙事的角度来看,理想往往是人生命的自我镜像,是人对于目标的重要追寻。温家宝就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早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期间,他就多次参加野外教学实习,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当时就立下了志向:“一生将以高山为伴,不断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68年初,他结束了8年大学生涯,来到了甘肃祁连山地区从事野外地质考察后,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行动则是理想最好的伙伴。理想的实现需要不懈的行动,需要坚守的力量。温家宝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不是一个空头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他时刻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理想来对照自己的言行。
1980年,已经担任处长的他没有陶醉在“少年得志”的“虚荣”之中,他在日记中说,如果只是过过小日子,参加参加会议,批阅批阅文件,工作和生活缺少目标,就会“空费精力,磨人生命”。正是清晰的人生理想,照耀着温家宝前行,让他的行动分外执著。一路走来,他不彷徨,不动摇,从祁连山走到兰州,一直走到共和国总理的舞台。难怪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这本书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如果说理想和行动是成长教科书的上编的话,阅读与反思则是这本成长教科书的下编。理想与行动是生命叙事的方向,而阅读与反思则是专业成长的基石。
对照温家宝的阅读学习生活,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汗颜。
1974年的五一劳动节,他和往常一样,把别人玩耍的时间用于阅读,“手上的书不够,就反复读几遍”。一本鲁迅的《呐喊》,他读了三四遍,为了增进记忆,他甚至抄书。这一天,他读的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隔两个多月的7月17日日记中显示,他一方面读专业的地球化学著作,“很想从地球化学方面总结一下铁矿赋存的规律”,一方面在读《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980年夏天,年近40岁的他还报名参加了职工业余英语学习班,每周三个晚上上课。
阅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写作与反思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温家宝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写日记的他,一直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与思考,不间断地与自己对话与反省。如1979年,37岁的他在7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坐在家中,静静地回忆三十七年的道路,思考着未来,用得着一句话概括,还是那颗倔强的头颅,还是那颗赤诚的心。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这并不好,容易满足,而且经不起波折。我准备后三十年不折不挠,逆水行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目标,还得从点滴做起。对生活仍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无论多大的压力,不要中断学习和工作。”
我相信,有了这样的成才教科书,有着类似更多的人生教科书,将会有更多年轻人、更多读书人,在同样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刘彭芝
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在人大附中工作了40多年。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我建议学生们都看看《温家宝地质笔记》。这本书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无限深情。作者常常自我勉励:“一生将以高山为伴,不断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对个人来说,学习可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但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多次跟同事和我们的学生讲:人大附中绝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者始终把自己的工作与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起来,心中始终保有积极向上的力量。正如书中记载:“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我把自己的工作,与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无穷的力量,顽强地战斗。”利己主义者无法从人民中汲取力量,终究行而不远。作者在以坚强的意志与疾病作斗争时写道:“我要以坚韧、顽强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只要一天不倒,一息尚存,就要为人民工作一天。”作者始终抱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恩之心。“我每每看到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总要敦促自己,早起晚睡,努力做好工作,不负于抚养我们成长的人民大众。”“我要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为人民造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王鸿冰
温家宝同志自1960年至1968年在我校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地质专业教育与训练。在书中他回忆道:“在北京地质学院的学习和生活给我日后从事地质工作、做人行事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母校是我终生难忘、永远感恩的精神家园……培养了我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了我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勇气……坚定了我人民至上的理念。”温家宝同志十分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曾先后三次专程回校看望师生,提出了“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寄托了对母校的感恩情怀和殷切嘱托,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家宝地质笔记》真实记录了温家宝同志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成就,为我们带来的是一座精神富矿和里程碑式的教科书。
《温家宝地质笔记》是作者从事地质工作的记录,更是青年学子图强报国的励志教科书;既是对青年学生的矢志不渝、发奋图强的亲切鼓励,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指引。这本洋溢着宏阔境界、炽热情怀和卓越担当的著作,必将鼓舞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奋发有为,求实进取,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转化为弘扬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追求,转化为推动科教兴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 顾晓华
两年来,对我和编辑人员来说,编辑出版该书的过程,既是一次学习过程,更是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我们感到,无论周围环境多么恶劣,温家宝同志总是保持乐观饱满、斗志昂扬的工作激情,总是用细腻的笔触记录那段工作、学习和生活岁月的点点滴滴。他把单调枯燥、艰苦危险的地质工作当作锤炼自己意志和品格的过程。他把自己所从事的地质工作同百姓的生活疾苦、把自己的理想同地质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该书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也印证了这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将读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并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通过阅读、学习《温家宝地质笔记》,我们从中汲取了思想活力,得到了智慧启发。我们认为,本书不仅是一本系统而珍贵的地质历史资料,更是一部激励人们永攀高峰的励志读物。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更有助于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鼓励大家以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地投身到国家建设事业中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拼搏、去奋斗。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郑国民
笔记中一共选用了36张人物照,其中4张是大学求学期间的照片,第一部分《野外地质考察笔记》中第一、第二张照片是大学一年级在周口店实习的情景,另外两张是第四部分《学习研究笔记》,即大三大四期间在秦岭实习、京北农村劳动实践的照片。这4张大学期间的照片,都是实习实践的情景。根据作者的介绍,本科学习期间除了5次北京周口店教学实习,以及1次在湖北秦岭实习,还曾到河南嵩山进行毕业实习。另外,还多次参加生产劳动实践,如到北京郊区劳动、研究生期间到兰州白银厂劳动等。
从选用的珍贵照片和多次提到的实习,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大学期间的实习实践活动对作者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50年后,作者对自己所经历的实习做出了这样的总结和评价,“我对实习很有兴趣。在实习中,我学会了观察、描述和分析地质现象,也受到正规的地质填图训练,掌握了一般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实习实践不仅保证了未来工作的基本需要,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基本需求。同时,作者还认为实习实践是深入了解国情和民生的重要机会和过程,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在实习中,我和老乡同吃同住,充分了解了山区农民的生活。乡亲们纯朴的面容,一口亲切浓郁的方言,至今让人难以忘怀。我对群众了解愈深,对他们的感情愈真,觉得自己的责任愈重。”作者重视实践等观念以及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与读书期间深入实习实践密不可分,令人敬仰、引人深思。
■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 贾利民
温家宝总理在参加我们学校学生的读书论坛时,对孩子们讲:“我今天想给孩子们讲一点,志是什么。志,首先是让哺育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志,是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和美好。志,是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光辉,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志是一种力量,它绝不是短期的,也不是一时的。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懈,特别是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这时大家可以翻一翻司马迁的《史记》,大家可能会背,它列举了无数志士名人在遭遇苦难时奋起直追,奋发努力,不畏艰险。只享受平淡的或舒适的日子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可以做大事是不可能的。他必须准备迎接艰苦迎接困难,努力奋斗,坚持到底,今天的读书会仿佛使我对六道河这所中学更怀希望,因为孩子们在学习课本以外,还懂得涉猎各种名人传记,知道从小要立志,因而发奋学习,追求自己的理想,去不懈奋斗,这可能就是在座同学们的也是我们这所学校的未来。我相信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会出人才,甚至会出拔尖人才,关键让我们同学从小立志,并为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而努力学习。”
通过深读《温家宝地质笔记》这本书,我更加体会到总理对孩子们说的这段话的深意。对书中那句“我深知,世间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跋涉的。只要有目标,即使路再长再远,山再艰再险,也得咬紧牙关走下去”的深刻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