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爸爸忙工作,儿子忙功课。下班了放假了,各回各的房间,各弄各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近在咫尺却远若霄壤。
看到霍克斯先生的书,我想到鲁迅先生的文。
1919年,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横空出世。
2016年,澳大利亚教育家蒂姆·霍克斯的《好爸爸成就儿子一生》在中国翻译出版。
父子关系,是一个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话题。如何做一个好爸爸,是一件极要紧极困难的事情。
一个有筋骨,一个有温度;一个深刻,一个亲切。把鲁迅的文章与霍克斯的专著对照着读,有意思有意义。
在鲁迅先生看来,儿子与爸爸的关系,可用“即己非己”来概括。即己,指的是儿子是爸爸生命的延续,所以,做爸爸的第一要义,是爱,无前提的爱,纯义务的爱。然后将这种天然的爱醇化和扩张,让儿子超越自己,既延续生命,又进化生命。非己,指的是儿子又是独立的人,爸爸对儿子,要理解,要指导,要解放。“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样的爸爸,是好爸爸,好爸爸成就儿子的一生。
爱护、理解、指导、解放,如何落实落小落细?霍克斯先生给出的方法是谈话和交流,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设计了爸爸与儿子的十场谈话。霍克斯先生的谈话和交流,是面对面的谈话和交流,是眼睛看着对方的谈话和交流,是有主题有内容的谈话和交流,是投入身心的谈话和交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是心不在焉,不是言不及义,不是漫无边际。看看过往,哪一个好爸爸不是善于和儿子谈话和交流的?尽管有的善于口说、有的善于笔谈。再看看现在,爸爸和儿子的关系,最大的危机就是谈话和交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平时,爸爸忙工作,儿子忙功课。下班了放假了,各回各的房间,各弄各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近在咫尺却远若霄壤。谈话和交流太少,是现代社会的顽疾,是好爸爸的克星。霍克斯先生给现代爸爸开的是治病良方。如何做一个好爸爸,学会与儿子谈话,乃不二法门。
人的一生过得怎么样、能不能有大成就,关键在于遇到的三种人。在家要有好父母,在学校要有好老师,在单位要有好上司,如果父母、老师、上司都爱护你、理解你、指导你、解放你,想没有成就都难!爸爸是儿子的第一个老师;老师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上司呢,应该像父母和老师一样对待自己的员工。爸爸、老师、上司,在某种意义上是相连相通的。霍克斯先生既是一位爸爸,又是一位教师,还是一位校长。因此,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叫《好爸爸成就儿子一生》,但适应的范围很广泛。我相信,任何一个爸爸,任何一个教师,任何一个领导者,读了这本书,都会受启发,都会有收益。
全书围绕“为什么谈”、“谈什么”、“怎么谈”三个问题展开,即:1.爸爸为什么必须跟儿子谈话——侧重解决认识问题;2.爸爸最应该跟儿子谈什么——侧重解决谈话内容问题;3.爸爸怎么才能跟孩子有效谈话——侧重解决谈话的方法效果问题。三个问题由浅而深,一目了然。“十场谈话”是作者根据自身教育经验与生活实例精心筛选而来,既可见作者的见识,又体现了本书的突出特点:从“谈话的方法”上加以引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谈话能否取得满意效果取决于谈话质量,而谈话质量不仅取决于“谈什么”和“怎么谈”,还取决于为父在儿子心目中的威望、地位、魅力以及本人内涵、学识和修养。或许,在能否取得谈话效果上,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
尤当一提的是,“儿子”生命的成长不仅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而且每一个“儿子”的生命都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这一方面决定了“谈话”的方式与内容的千差万别,一方面注定了不可能用“十场”谈话解决所有问题。人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生命存在,教育则必然是一门最复杂、最高深、最微妙的艺术。中国有“因材施教”的古训,在儿子的教育上肯定也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存在可以打开机械锁的“万能钥匙”。
然而,本书作者毕竟以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我们不能奢求“十场谈话”解决所有问题,但在目前父与子沟通障碍较为普遍,父子形同陌路者有之,反目成仇者有之,矛盾激化者有之的情况下,本书为解决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镜鉴,是难能可贵的。
霍克斯博士是一位真诚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很有见地的教育家,他将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深刻的思考,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叙述风格,会为我们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