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3月30日 星期三

    “互联网+”时代,出版的未来是知识服务

    ——知更社区的“互联网+出版”新探索

    本报记者 郭倩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3月30日   12 版)
    知更社区线下读书会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出版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近一年多来,像“罗辑思维”为代表的社群营销,像很多出版机构都在尝试的众筹出版,都受到业界的热烈关注。在互联网和出版融合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走多远,可以有什么新的创意?

     

        在“知更社区”联合创始人汪毓楠看来,“互联网+出版”革新的关键在于对出版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当前出版业问题的发现。

     

        “传统出版的一个短板是,一边是很多对读书有需求的人,另一边是生产优质内容的出版方不知道以何种方式介绍给读者。原因就是找人的方式太落后。”汪毓楠说。汪毓楠和他的朋友们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有一个“中间人”把作者和读者、读者和读者联系到一起。这个“中间人”,需要有足够庞大和及时更新的信息量,并真正贴近每一个人,它是一个第三方知识平台,同时是打破交流壁垒的O2O(OnlineToOffline)服务商。

     

        知更社区为此而诞生。

     

        “出版社的未来定位不应该只是卖书,而应该是知识服务商。”知更社区希望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帮读书人寻找同伴

     

        知更社区,取自“知识更新”之意。直白点儿说,这是一个帮读者寻找书友的平台。汪毓楠和他的同事选中了读书会这种民间活跃的书友交流形式,予以扶持。

     

        “想象一下,通常在一个朋友圈子里,可能只有一个人喜欢哲学,其他人可能喜欢别的,更可能干脆不读书。那么这一个人很孤独。现在我们把这些小众的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抱团取暖。”汪毓楠说。知更社区与北京数十家民间读书会建立可合作关系,共同策划活动。

     

        传统的读书会容易冷场、容易“烂尾”,因为参与者毫无门槛。“有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请大咖来做嘉宾,这其实利用的是粉丝心理,来的人大多是冲着名人,下次就不会来了。还有很多人因为感兴趣来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言。”汪毓楠把这些不能持续的读书活动称为“伪读书会”,他想要把真正有交流需求的读者甄别出来。

     

        “我们的方式就是从线上转线下。”在与读书会负责人沟通确定一期读书主题之后,双方共同发布信息,招募感兴趣的读者建立微信群以便初步交流。“事先发酵的时间大约两周,期间我们在群里进行话题引导,讨论并确定几个话题。两周后,再举行线下活动。”有了预讨论,明确了参与线下读书会需要发言,就会“筛选”出真正感兴趣、有想法、有交流愿望的人。

     

        “不能以出版社的立场来做事,而要以第三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读书人服务,在读者和出版社之间架起一个桥梁。”汪毓楠说。

     

        能有一家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商帮助其策划活动、传播信息、招募参与人、寻找合适的场地,正是很多读书会组织所需要的。让读书人找到组织,让读书会找到鲜活的细胞和血液,这就是知更的思路。

     

        知更社区已经帮助燕京读书会成功策划过这样的活动。燕京读书会是一个以阅读经典为主题的学堂式读书会,参与者需要长期连续参与活动,才能系统地学习和认识经典,有所收获。但组织者常常苦恼于读者这次来下次不来,不能持续参与。“今年准备开展《传习录》研读,燕京读书会事先跟我们联系,就按照我们的思路进行了预筛选。加入微信群的读者为70人,最终留下的都是从第一期到第八期完整参与的优质学员。”

     

        “一本书的生命历程,我们全程参与”

     

        几年前,小米团队推出小米手机,这是一款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的产品,是为他的用户量身制作的。先由粉丝参与试用,根据用户的体验反馈反复改进,成熟之后规模化生产,这些被满足要求的粉丝就是产品的第一批购买者。把用户的需求和反馈融入到产品当中,这就是互联网产品思维:在产品生产之前,先找到购买者;产品的生产是为某一部分客户量身打造的。

     

        这种思维应用到出版上就是:在一本书出版之前,先找到这本书的读者;或者说,一本书的出版就是为某一部分读者量身打造的。

     

        知更社区试着这么做了。

     

        “我们马上要出版任剑涛教授的一本书。在策划之初,我们与任剑涛沟通,确定了主题:‘光荣与记忆’,分为十个章节。每一个章节一讲,先由任剑涛到各个高校进行演讲。……不不,这本书不是演讲之后形成的演讲集,而是每一讲之间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是有一个系统的主题的,没有任何的重复和冗余。”汪毓楠说,每次演讲前通过报名系统聚集了一个庞大的粉丝群,所有人都在期待这本书快些出来。出版之后,他们会成为第一批购阅者。

     

        传统的出版是出版社服务于作者和书店,当书出版之后,对尽可能多的人宣传说:“我们这本书很好,来买”。知更思路则甩开了媒体和广告,直接去榨取读者的需求:“我们这本书是讲这个的,感兴趣吗?先来看看,想买的话我们就出版。”

     

        这个预热的过程甚至可以提前完成传统出版中再版修订的工作。

     

        “在讲座时,有读者打瞌睡,作者就压缩书中的这部分内容;读者反响热烈,我们就重点表现这一部分。书的思路和框架不会变,调整的最多的是举的例子等内容,以引起读者更多的兴趣。有的提问和反馈水平是很高的,会启发作者的思路,拿出更完善的的思想和表述。于是这些参与者就帮助作者把这本八分的书提高到九分甚至更高,完成思想和内容的升级,这绝不是对读者的单纯迎合。”汪毓楠管这叫做出版的“全过程参与”。

     

        目前,任剑涛的十个系列讲座已经结束,这本《得失相伴的荣耀:对中华民族的演讲》即将出版。

     

        让读者消费起来“欲罢不能”

     

        读者找到了喜欢的读书会,读书会找到了合适的读者,知更社区的工作不就完成了吗?这批读者买到了喜爱的书,下次出版的书很可能他们不感兴趣,这不是“一锤子买卖”吗?难道每出一本书、每办一次读书会,都要从头完成一遍读者的原始积累?

     

        “怎么会呢?读者在我们眼里,不仅仅是‘读者’,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呐。”汪毓楠说。

     

        “如果我们与燕京读书会合办一个活动,与李零一起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想想会有多少人愿意参与。也就是文化旅游,邀请李零老师做随团顾问,即使收费略高,也会有很多人报名吧。”知更社区正在筹划“霍去病的征途”,其实是带读者共同游历河西走廊,“这个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投放到相关主题的读书会上,效果一定会很好。”

     

        知更思路就是,读书只是人的精神需求的一个侧面,还有大量的需求没有挖掘出来,需要去策划、去激发。知更社区的口号是“以贩卖思想为生”,他们对未来时代的判断是,思想是可以有商业模式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可以存活并且活得很好。

     

        “早在十年前,甚至更早,我有一个想法,或许会有这样一个城市或社区,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这就是古希腊的理想国、中国的桃花源。这几年我发现,这真的可能实现。物质的丰富带来中产阶级的崛起,大家对精神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个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是能够实现的。”罗辑思维的成功也证实了这一点:人们愿意为知识服务买单。

     

        这是一个粉丝经济的时代。汪毓楠说。读者不是读者,或者说不仅仅是读者,而是用户。抓住了用户的深度需求,就能让对方欲罢不能地持续消费。

     

        “读者”的需求是单一的,“用户”的需求是多元的。创建于2006年的雨枫书馆是一个以服务女性读者为核心的会员制书吧,缴纳一定年费后成为会员,书馆提供读书借阅、代购、购买折扣等优惠和阅读服务,各加盟店定期举办讲座、放映电影、读书沙龙、培训课程等活动,围绕女性读书提供一系列服务。书馆的会员多为有一定经济基础、对知识服务有需求的女性读者。最近,雨枫书馆与一家妇产医院建立合作,该店会员到医院可以享受优惠折扣。这是读者细分之后挖掘深度需求的典型例子。“找到我的用户,再来看他们还需要什么。”

     

        知更社区想要提供给读者的,是他们帮读者找到的、读者又真的需要的东西,独一无二,无可取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