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一个人来北京读书,临走前,我拔掉了电话卡,抄了十个人的电话。有六个家乡的朋友,四个是一起来北京上学的哥儿们。当火车到达北京西站的刹那,我知道,未来的路,就要靠自己和身边的朋友陪着一起走了。父母,再也帮不了什么了。
我还记得买不着车票时候的尴尬;还记得生日那天想找人出来喝酒却只有一个人的沮丧;还记得一个人从长安街东走到长安街西的孤独。
那个时候,我发誓,以后身边朋友谁来北京,都不允许他们经历和我一样的孤单和冷漠。
几年的奋斗,我的手机里已经有了几百个联系人,也有很多人认识了我,寂寞慢慢淡化出我的生命,但我总是记得一些片段,那些不忍回忆的片断。
有时候大城市的灯光会让人特别迷茫,你看着这城市的繁华,想想自己现在的状态,就会觉得梦想和青春离自己越来越远;你看着霓虹灯的灿烂,再看看自己,会觉得自己特别孤单,身边居然连一个诉苦的人都没有。不要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就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
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因为大都市总是会让寂寞的人更渺小。
经过这些年的拼搏,我赚了一些钱,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住处。前年,最好的兄弟昊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住在我家陪着我一起打拼。
每天晚上,我下课他下班,我们冲到街边的大排档狂吃狂喝。
然后发疯似的大晚上开车跑遍大北京每一个我们没去过的地方挥霍青春,第二天再辛苦地去努力上班。
这些年我有一个习惯,总喜欢介绍身边的人互相认识,组一个个的局,聚一次次的餐,有时候大家看看电影,有时候听相声,有时候吃饭,有时候唱歌喝酒。
每次看见一些刚来北京的人或者刚参加工作的朋友因为自己的举手之劳多了几个朋友,多了一个温暖的笑脸,多了一点儿生命的温度,心里就会特别开心。这冰冷的繁华,毕竟需要我们用心去温暖。
在北京,我见过很多人的生活,听过很多人的故事。你思考一下,身边有多少人是这样过的:上班,下班,遛狗,吃饭,散步,看电视,上网,上床睡觉。他们每天过一样的日子,不和朋友来往,不参加社交活动,二十多岁的人过着八十岁的日子。
我问过身边一个朋友:“你都不和自己的朋友交流吗?”
他说:“我只是不面对面交流,我都是网上和人交流。”
我叹一口气,然后痛斥了社交网络。
有时候社交网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虚假的形象,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人人网上的那个你,是微博上的那个你,是朋友圈的那个你。
你微博上的粉丝越来越多,可是生活中能聊上天的人越来越少;你照片发得越来越多,可是心里却越来越空虚;你发一条朋友圈说心情不好,点赞的越来越多,可直接跟你对话的人却越来越少。我总觉得,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点儿微笑给对方,可毕竟,自己的力量很小很小。
能做的,就是至少让自己的朋友们不要冷下去,不被这个城市的繁华冷却了心。
经常会有人问我是怎么召集一帮人干这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的答案很简单:用真心。
所以,都市的繁华下,需要人真心的温暖。要不然,一个人很快就会被一些现实淹没,满眼睛都是钱,满脑子都是利益。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户口没有家人陪伴重要;一个月赚多少钱没有多几个朋友多几次出门陪你吃大排档重要;你买的房子大小没有身边存在一个真正爱你的人重要。那些被现实洗涤的,那些被快节奏遗忘的,是否才是我们真正该珍惜的。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李尚龙著,2015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