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

    体察世界生动的那一面

    杨健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3月09日   12 版)

        印象中,安谅泪点偏低。文人嘛,触景生情,情之所至,不是酝成诗,就是化作泪。

     

        如果将安谅的形象抽象化,大抵会是一双有眼泪溢出的眼睛。这双眼睛,或审视,或探寻,或俯瞰,或仰望,但聚焦点总不离一个人字。

     

        活着的人,没有谁真会对参差多态的世界绝然无动于衷。当然,能对周遭一切始终保有一份敏感的人,亦属少数。从这个角度说,安谅散文新作《寻找生命的感动》,算得上是一份“少数派报告”。

     

        人群中会有那么一些,内心柔软,情思细密,他们无论同环境发生磕碰,还是达成妥协,总能从万千世相里体察、抓取生动的那一面。阅读安谅过往的作品,包括散文集《寻找幸福的感觉》《寻找快乐的圣境》,微小说《明人日记》,纪实文学《援疆日记》等,你能发现,见微知著,以小喻大,是他写作的某种特质。而那种通过生活导火索催动绽放的文字之花,又具有灼人的热度。

     

        在《寻找生命的感动》出版之际,安谅感言:文学的特质是温暖人心。文学告诉心灵,即便文字揭示的是残酷冷峻,但直抵心灵的仍是寒冽中的一抹温馨,虚伪里的一片真情至性。

     

        一个作者,若想以性情文字扫荡世界,少不得的要件是袒露自己。摊开《寻找生命的感动》,五十多篇散文洋洋洒洒,写就这些文字的,其实是以他的经历所研成的墨。这里头既有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又有正值盛年的男人对童年的怀想,还有在漫漫行走中对一草一木的捡拾。

     

        安谅曾表达过一种写作原则,他写作不愿意嫁接他人的经验。所以,他的文章背后永远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第一人称。这种绝不掖藏的姿态,也使他在与生活短兵相接时所呈现的第一反应永远是率直的。安谅与各种有趣的或是无趣的事情不期而遇,在碰撞交融中,他总是力图拓展善良的维度。而对于自己的无心之过,他也不乏自省的深度。

     

        创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与内心的对话,需要淡泊,需要无欲无求。想在纷扰的现实与安静的书桌之间求得平衡,则需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殊高技巧。在散文《一棵树》中,安谅以早先创作的一首小诗自勉:所有的日子,都痴立成一种美丽的渴望。面对迷乱如星群的时空,常绿着有韵的遐想,即使蔓草潜滋暗长。落日的句号沉甸甸的,无数次剥蚀执拗的视影。簇簇浓烈的孤傲,都绝不会,一片片碎裂。也许咬定了苍翠的岩芯,寂寞的山巅也不再寂寞。

     

        这本散文集里最能昭示作者三观的文字,或许是《有多少人应该感恩》。文中,作者自问自答,感恩父母、感恩兄弟姐妹、感恩同学同事、感恩老师领导等等。值得玩味的是,临末了,作者没有忘记感恩那些对他有成见、有不满,甚至对他使过招的人。“因为无奈,因为不知,由此伤害或恼怒了你,我只想说,我也感恩于你,你给了我宽宥,给了我警醒,也用非常手段让我醍醐灌顶,让我更自知之明。方式也许是重要的,但相比较,我们获得的提醒和反省的结果,让我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小心警惕,才不至于铸成什么大错。”

     

        懂得宽容者,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叩谢生命的谦卑。守着这种谦卑,才会将每一种遭遇当作生活的馈赠。

     

        一个爱着、工作着、生活着的人,他的世界又怎会不生动?

     

        《寻找生命的感动》,安谅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2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