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的人生历程,就像是一面面镜子,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也透视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欢乐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和人类的感官和代表。”长篇小说《三兄弟》最令人感动的,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真实,是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蕴,是蕴藏在时代风雨中的深刻思想寓意和在琐碎的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理。
二十世纪后五十年的历史并不远,它还停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今日中国文坛还很缺少凭借记忆写出来的真正属于当代的文学作品。从这一点说,长篇小说《三兄弟》的出现,无疑令人感到惊喜。作者的笔法老道稳健,才情激荡,在大气磅礴的叙事中浸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语言,也增加了这部作品艺术上的诗情画意,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三兄弟》讲述了方中平、杨天石、刘长顺三个核心人物传奇的人生际遇、起伏的事业升迁和不同的理想求索,展示了他们触目惊心、大起大落的人生悲喜剧,由此透视出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发展的风雷激荡以及人生之路的坎坷崎岖,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作为大哥的方中平的成长道路最为典型,也最为成功。其原因就在于他始终遵循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思想上有着一个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因此,尽管他的人生道路也曾遇到过沟沟坎坎,也遭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心中却始终充满着报效国家的激情,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老二刘长顺的人生道路之所以大起大落,盛极而衰,归根到底是他思想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好在他迷途知返,更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劲儿,在败落时没有潦倒,而是重新认识了自己,跌倒了重新爬起来。老三杨天石的条件最好,父亲是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母亲是军医,住在军区大院里,他的人生道路早在年少时便走的很顺利,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大裁军的时刻,他听从齐守仁和方中平的建议,主动转业到地方,凭着实力苦干,仕途一度风生水起,也曾显赫一时。然而,在人生之路上他却没能把握好紧要处的几步,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使他感受不到艰苦奋斗的人生价值,身居高位后便利欲熏心,贪欲、情欲泛起,步入腐败之途,最终落得败走麦城,葬送了前程,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兄弟的人生历程,就像是一面面镜子,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也透视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它向人们发出这样的问询:人生的根本是什么?什么才是应该珍视的东西?对于成功者来说又如何把握自己、认清自己前进的路?显然,方中平之所以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与他自身的修身、人格的培植和信念的坚守是密切相关的。
除了对三兄弟人生的真实描写之外,《三兄弟》还刻画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齐守仁、蒋大林。作者在描写齐守仁、蒋大林的过程中,对时代发展、社会前进和人生信念的理性思考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哲理意味,使人物形象增加了厚重感,使作品中的人事变迁与情感变化震颤着读者的心灵。齐守仁是作者花费浓墨重彩塑造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有着仁的实质、爱的品格、侠的外表、义的精髓、孝的真谛、忠的精神。他的一句名言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可谓他一生的思想追求与信念坚守。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看到了历史与现实在一个心灵中的折射与投影。
明代张载的思想对齐守仁有着深刻影响。他从小饱读诗书,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思想追求的目标。与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齐守仁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经受了种种磨难。他毕业于西南联大,知识渊博,勤于思考,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着忠诚。想没想到,他的这种真诚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招来了厄运——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监督劳动。妻子生性刚烈,气郁成病得不到及时救治,丢下女儿和他而去,这一变故对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如果说生活上的艰苦他还可以忍受,那么思想上的痛苦却触及到了他的灵魂。最令他最痛苦的是,他想报效国家的“义务”都被剥夺了,由此引发了他对现实的深度思考。因为命运的遭遇,齐守仁改变了生活态度,但他的思想追求与精神信念始终没有变。为了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他不得不收敛了锋芒,在逆境中求生存。为此,他曾遭人误解,“被诟病为没有知识分子风骨的软蛋”。可是,“他的内心一刻也没有忘记过知识分子的担当与使命”。齐守仁心里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兴盛的。他把对祖国命运的忧患与个人的荣辱联系起来,即使一时没有讲真话的环境,他也要把“崇高的”目标在下一代人身上实现。他精心地培养着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够为民族复兴的大业出力。尤其是方中平,他在齐守仁的指点下,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个人情感方面也比较恰当地处理了与齐冰莹和常玉华的情感关系。而在“齐家”“治国”的思想追求方面,他完全继承了齐守仁的遗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也像齐守仁那样,精心地培养着新一代的年轻人——方子墨、杨振宇和刘啸天。这样的人才接力与文化传承,正是《三兄弟》所贯穿的文化底蕴与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