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

    《扶桑》问世20周年后由人民文学社重新推出

    严歌苓高晓松史航对谈《扶桑》与19世纪北美洲华人移民潮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3月09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长篇小说《扶桑》从1995年发表后,引发无数专业人员的研究兴趣,也俘获了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在《扶桑》问世整整2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特此重新出版了这部关于19世纪北美洲移民浪潮的史诗般的作品,并邀请《扶桑》的超级读者、阿里音乐董事长高晓松及书评人史航,于3月6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与作者严歌苓进行了题为“糟糕的历史与优美的文学”的深入对话。

     

        《扶桑》当年的发表过程堪称奇特。上世纪90年代初,严歌苓只身涉过重洋到美国苦读写作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其间她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常常处于近乎疯狂的写作状态。长篇小说《扶桑》即写作于此时,完成之后她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后来她看到台湾《联合报》征文启事,遂以一个无名写作者投稿,竟意外地斩获第一名及10万元大奖。

     

        这个时期的严歌苓独处异国他乡,作为一个东方人置身于西方世界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中,她感到极度敏感而脆弱。所有尖锐的疼痛投射在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扶桑——一个半世纪前北美第一代华人移民身上。严歌苓以一个底层女性的命运遭际来呈现文化、种族间对立的残酷性,小说中的“我”不断地与扶桑构成对话关系,将扶桑的处境与今天第五代、第六代移民的处境连接起来。

     

        对各国历史文化深怀兴趣的高晓松对《扶桑》这样一部反映东西方文化对比及移民主题的文学作品别有会心,他多次在播放量达数亿次的个人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里谈到《扶桑》,称“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让他“热泪盈眶”。遇到这样的读者是幸运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这样的传播、再传播来获得更多读者的品鉴,从而奠定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扶桑》的写作是在作者大量阅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小说中不断穿插文献摘录,以历史的真实性来建构小说里人物活动的场域。严歌苓说,自己在《扶桑》中的叙事表面上极为冷静,但激情和冲动往往在冷静的审视和平静的叙事之中强烈地宣泄出来。《扶桑》的行文里,不断地描述一百多年前的美国社会文化氛围,重建当时美国华人生活的细节,以达到写实的效果。一方面,借助“一百多部史书”记载的华人历史“史料”形成一种话语权威,使故事得以超越真与假、写实与虚构的素材局限,令读者直达作品的“意义”——作者的道德、政治和文化隐喻。另一方面,使历史叙事的“过去性”演化为过去与现在的融合——百年前的人物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使得读者阅读时进入奇异的语境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