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3月02日 星期三

    《潮起潮落》研讨会引出新话题

    对当代文学得失和历史经验的反思远未终结

    本报记者夏琪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3月02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夏琪)“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从未想到要写这样一本书,写下这样一些人物,如果早知如此,或许我会做更好的准备。走近历史是沉重的,但也同样令人愉快,希望此书能为每一位真诚地面对昨天和今天的人们带来新的收获,希望人们能够在他们的故事中思考并汲取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严平在新作《潮起潮落》中如此表达自己的初衷。在近日召开的作品研讨会上,评论家贺绍俊强调了该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他说,阅读《潮起潮落》感到沉重,当把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和今天的现实对照时更加沉重。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对比面前找到一个更好的总结方式,找到整个民族文化兴盛的更好途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警醒。

     

        《潮起潮落》涉及的“八老”,他们的传记已有十好几本了,严平再怎么写?作家张抗抗提出,严平选取了“八老”最后的一段时间,他们用生命支撑着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整部作品的每篇文章都是蛮用心的,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还有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她表示,整部作品的基调是善意的、理解的、客观的,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值得提倡。文字有一种体贴的感觉,即使非常冷酷、残酷,或者非常恶劣的事情,作者都能够心平气和地描绘。“我们经历了太多非黑即白的思维,从‘左’和‘右’的思想漩涡中挣扎过来,是非常敏感的。这些内容能够处理得非常得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尤其是很多细节给整部作品增加了润滑和光彩,使得本来枯燥、严肃的历史变得非常生动。”张抗抗说。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郁表示,《潮起潮落》通过大量的细节、丰富的史料告诉我们左翼运动走过的曲折历程,特别是像夏衍、周扬等很多人物的写作,非常生动。“以夏衍为例,我觉得这么多年关于夏衍的回忆,严平写得是最精彩的。作为左翼文学家,夏衍的趣味那么广泛,他对左翼的理解和延安出来的作家不一样,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早春二月》这样的作品。”孙郁说,作品对人物命运的勾勒让人感动,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思想者的著作,作者的焦虑、挣扎、痛苦都折射在其中。

     

        学者李洁非认为,严平那种亲历和在场的感觉是所有事后观察者无法具备的。她与这些人物接触时处于年轻人的状态,属于文坛的初生牛犊,这种视角始终存在于她的讲述当中,而且也有意识地在行文当中体现。这就有别于其他研究者只凭采访或资料挖掘整理的视角,读来更加亲切、更有共鸣。李洁非指出,作品包含很多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得失和历史经验的沉思,同时也带着强烈的女性学者、女性作家的特点。每一篇都是充满感性、充满人性关怀的散文,文笔细腻,对人物多有体察和贴心,为当下教育体制、学术体制下的一些格式化写作提供了别样的鲜活的样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