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3月02日 星期三

    农民争抢农业科技书籍的喜与忧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3月02日   08 版)

        2016年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周年,1月27日,河南省各地同时举行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内容日益丰富,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一项“为民、惠民、乐民、便民”,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记者在采访中,还抓拍到了农民争相领取农业科技书籍的镜头。(1月28日大河网)

     

        多年来,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三下乡”活动,通过“三下乡”活动,不但为农村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有关方面还借助于“三下乡”活动从农村群众那里体察了民心和民情。而农民争抢农业科技书籍,无疑就折射出了群众对科技下乡有着实实在在的需求,读懂了其中的民心和民情,是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第一信号。

     

        从农民争抢农业科技书籍中,我们首先应当感到喜悦。喜悦的是,“三下乡”活动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增强了相关部门支农助农的动力。科技下乡,特别是专家送实用技术下乡,对于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非常必要,几乎有“吹糠见米”之效,因此一些地方组织的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活动,或者在农闲期间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对准了农民的胃口,广受群众的欢迎。

     

        同时,从农民争抢农业科技书籍中,我们还应感到一些隐忧。“争抢”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也说明,当前农民的科技素养还有差距,科技下乡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农民才会如此渴求科技书籍。比如,有的地方在科技下乡时还没有真正“下”到农民心坎上,送资料还没有送到“点子”上;还有不少地方的科技下乡活动走形式,图省事,往往局限于办讲座,或在街上摆几张长桌送资料,理论传授多,实际示范少,缺少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使农民总有种“隔靴搔痒”和“远水不解近渴”的感觉。这就导致包括科技下乡在内的“三下乡”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成效寥寥。

     

        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们要加快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离不开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新型职业农民。那么,农民的科技素养从哪里来?当然从学习和实践中来。为此,读懂农民争抢农业科技书籍背后的喜与忧,对于进一步改进科技下乡活动至关重要。

     

        笔者建议,科技下乡一定要根据农民的科技需求和文化水平,不断地深化科技下乡的内涵,活化其形式。其一,涉农部门要做到“逢山唱山歌、遇水行水路”,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实用技术,让农民朋友常年饱享适合口味的营养丰富的“自助餐”及“科技套餐”。其二,农业科技人员要把农民所急所需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临下乡之前,走村串户,了解并集中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和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乃至大棚等现场,手把手地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让农民学得懂、用得上,实实在在地解决实际问题。其三,还要善于重点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对这些乡土拔尖人才“包教包会”,并借力他们“以点带面”,让他们用更加通俗化、大众化、本土化的方式,对乡亲们传帮带,实现小问题找身边的“土专家”遇难题请下乡的“土专家”,为乡村织就一张没有盲点的科技网。相信,只要大家都积极努力,形成机制,投入力量,真抓实干,因地制宜地送科技下乡,科技下乡才能真正为农民掌握农业实用科技,尽快增收致富作贡献,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河南省内乡县 盛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