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过一本在教师群体流传很广的书籍叫做《给教师的建议》,而另一本收集他以前未曾发表过的作品集——《爱情的教育》却少有人问津。这本书籍同样表达了苏氏一贯的教育主张——培养真正的人。只不过这一次,他将视角放到经常被人们所忽视、所扼杀的爱情教育之上。
爱情,这种人生最为美好、崇高、对人生幸福影响极为深远的宝贵感情,在现实生活之中常常因遭遇无能、浅薄教师地横加干涉而夭折……
那么对于青年人应该怎样进行爱情的教育呢?该书指出爱情教育要在年轻人产生性欲之前就在他们的心里预先种下“爱情”的种子。这“爱情”的种子源于一个人内心原本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使得青年男女在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将道德审美因素摆于首位,并使性欲趋于高尚,被置于次要位置。所以,当大人以一种科学、细致而艺术地态度引导青年人认识爱情、结识爱情、享受爱情时,年轻人不但不会出现不恰当的性行为,还会在男女的彼此交往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与道德修为。
作为老师与家长有责任通过教育或每日的生活方式来培养孩子心中的高尚道德品质。人一旦拥有了这种品质当他遇见了自己唯一心爱的人便能忠贞不渝、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尚、纯真的爱情。终生对爱情忠贞不渝,这首先意味着在社会面前,在本人面前,他是一个真正、诚实的人。当社会每一个人都能够遭遇自己的爱情并拥有爱情时,人类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幸福。拥有了爱情滋养的人们是绝对不会主动去干违背良心与道德的事情的。
作为老师应该在尊重、接纳、理解年轻人的感情基础上对年轻人之间的感情问题给予及时、科学、艺术地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给予全盘否定。倘若这样做的话,年轻人就极有可能认为自己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是见不得人、不健康的,从而疏远跟异性的正常交往。另一方面又因对异性产生了不健康的好奇而做出一些“奇异”的行为。
此外苏氏还强调说明教育年轻人学会真正的交友之道也是很必要的,友谊是高尚爱情的学校。互相进入对方的内心精神世界是真正友谊所具有的一个特点,也是真正爱情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年轻人在进入爱情之门之前一定得学会怎样进入朋友的心灵之门。为此,年轻人急需拥有一个广泛浪漫、自然的交友机会,作为师长最好能够为青年人创设、营造一个科学、美好的交友氛围与场所。只有经历了浪漫交友之后,每个人才能精准地找自己的心仪对象。
人一生都生活在关系之中,夫妻关系是一切关系之中最为直接、核心的关系。如果夫妻关系能够牢靠建立于两颗彼此珍惜相爱的心灵之上,人生便拥有了温婉的幸福底色。夫妻关系这个核心关系一旦能够建立于深刻相爱的和谐关系之上,则生活中其他诸多关系将“一路绿灯”;反之则会充满各种扭曲与艰难险阻。因此对于青年人进行爱情教育完全是必要和急需的,而且这种教育必须在孩子性成熟之前就预先开始……
很可惜的是现实之中,不管是苏氏的那个年代里的教师、父母,还是如今的教师、父母,常常对青少年对异性表现出好感的行为和美好情愫采取忽略、扭曲、压制、抵制的行为模式。致使许多人年轻人对爱情这种美好情感产生了错误地认知,导致了一系列错位行为模式地出现。最终带给自己、他人以伤害,而且有的伤害是一辈子的,且是牵连了许多人的一辈子。
爱情绝对不仅仅纯属于两个人之间的私密事情,而是一件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以及未来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可不给予正确地看待、科学地培养、用心地呵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氏的《爱情的教育》所带给我们的教育理念弥足珍贵。
(《爱情的教育》,B.A.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