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热,无心写作,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日记和书信集。
他的此类作品,内容宏富,既有那个时代的文学生态,也有个人的精神轨迹,诱人沉醉,如饮清泉,如啖甘饴。
陀氏真穷,文字里多记他对稿费的计较和渴望。虽然巴尔扎克也穷,《人间喜剧》的浩瀚气象也是金钱的推动,但是,他是为多余的欲望买单,而陀氏的穷,穷在基本的生活层面上,是深切之痛。
陀氏对《现代人》团体和涅克拉索夫有大怨,认为涅克拉索夫等人是文坛市侩小人。由于陀氏那时是文坛新人,作品到了涅氏手中之后,总是长久搁置,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痛苦地等待。待后者即将绝望的时候,才告知刊载消息,意图是让陀氏放低身价,把文稿贱卖。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既恨之入骨,又不得不屈从,因为他得活,得写作,还期待着被社会认同。
事实上,从巴纳耶夫娃的回忆录里得知,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主持《祖国纪事》《现代人》的出版,也是穷人办刊,总是陷在入不敷出的困境。由于要保证稿源,还要“打眼”,以“团体”的形式拢聚着一些骨干作者,包括屠格涅夫。为撑门面,涅克拉索夫常常是拿出自己私人的积蓄,别林斯基的文章也基本上是交给自己的刊物发表,且几乎是不取分文——穷与累,让他病,终至早亡。
在这期间,屠格涅夫的表现,才真正的近乎小人。他是贵族,有自己的农庄,有自己的农奴,生活富裕,不然也不会有《猎人笔记》那样从容有闲的文字。但是,作为同仁,他给《祖国纪事》写稿,也是待价而沽,如不满足,就威胁撤稿,拿到别林斯基论敌的刊物上发表。他再普通的文字,在涅克拉索夫那里,也要拿到每印张三百到五百卢布的稿酬,而陀思妥耶夫的呕心沥血之作,也不过每印张五十到一百二十卢布。
屠格涅夫因为有钱,所以有社交风仪,总是在女人的裙边周旋。他酷爱虚荣,总是编造自己的绅士故事。他从《祖国纪事》编辑部拿到稿酬走到街上,遇到一个熟悉的贵妇坐着马车从身边经过,急步上前献殷勤,抓住贵妇的手吻个不停,约人家小饮。被拒绝之后,他又踅回编辑部,对涅克拉索夫等人绘声绘色地描绘,说他拦住了惊马,救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涅克拉索夫当然能猜到那个真实的场面,但为了稳住他为刊物写稿,还是送上赞叹。屠格涅夫沉浸在自己编造的神话中,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这些,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然不会获悉,他只会从“被侮辱与被迫害”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是看到涅克拉索夫的势利。作为两大同人刊物的经纪人,涅克拉索夫当然要有些基本的经营之道,他是在为“共同的信仰”代人受过。这是个恶性循环——涅克拉索夫及《现代人》被当局和时世所迫,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又被涅克拉索夫和《现代人》“所迫”,本“同是天涯沦落人”,却不能相互理解、惺惺相惜。这就是伟大的俄罗斯文学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个侧面,这就是伟大的别林斯基为什么既不见容于专制势力,又不被“同路人”真心拥戴的一个真实原因。
其实,陀氏也有不被人知的另一面——他流放之后大变,向沙皇妥协,并且主动示好。他的《罪与罚》就是献给皇太子亚历山大三世的。他与当局的书报检查官经常有书信往来,在信中大骂别林斯基、屠格涅夫。认为别林斯基“混乱”“幼稚”“无耻”,认为屠格涅夫的《烟》是失败之作,坏得一团糟。他总是预支稿费,因癫痫症经常发作,作品常不能如约完成,诚信度极差。他经常赌博,把血汗钱一夜输光,然后四处求援,让人可怜。为此,他多次接受反动势力的资助,并为其唱赞歌。他信奉基督,仇视社会主义,对“革命党人”殊少同情心。他对女人有极端的柔情,通信里总有“吻你的纤足”“吻你的小脚”之类的香艳字词。
究其原因,是他视写作为唯一生命,为了写作,他可以不顾及操守。
中国人总讲“文如其人”,其实文与人常常是分离的,古今中外不乏例证。
陀思妥耶夫斯基做人如此宵小,作品却那么伟大,直让人想到钱钟书的确是个“通人”,他说,如果觉得鸡蛋好吃,何必一定要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便可以说,这种文与人的不一致性,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所以,我特别赞成祝勇关于大历史散文写作的一个理念:历史的走向,往往不取决于道路,而是取决于行走的脚——脚下的一颗沙砾,往往会趔趄了步伐,留下歪斜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