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2月03日 星期三

    通过艺术欣赏提高民族凝聚力

    吴为山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2月03日   20 版)
    《天安门前》 (油画) 孙滋溪 1964

    中华民族大团结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弘扬和谐共荣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通过艺术创作与传播提高民族凝聚力,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中国美术馆于春节期间策划了“中国美术馆弘扬中国精神系列:贺岁大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展览遴选了一批中国美术馆的馆藏经典,同时也汇聚了来自全国美术家的最新优秀创作,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更加美好生活的辉煌画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更是此次展览所倡扬的文化主旨。

     

        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在美术领域,民族题材是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课题,也是丰富多彩的当代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素材和源泉,凝聚着不同时代画家的民族情怀和时代关切。为了系统梳理20世纪的民族题材创作,反映当代民族创作的特点,“民族团结”反映了各族人民在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懈奋斗、相扶相守的伟大进程。“民族形象”生动刻画了五十六个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展览中的作品真切体现了画家们对少数民族的深情与厚谊。“民族风情”纪录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与民族风情,彰显了各民族的地域特。整个展览深入挖掘当代民族创作的文化意涵与艺术价值,全面彰显当前我国各民族的社会建设、日常生活与自然特色,积极引导当代美术创作。

     

        通过展览弘扬中国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让全国观众在新春喜庆的日子里来中国美术馆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过大年。

     

    神刻偶人

     

        偶人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也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在现实世界各种矛盾的交织中,艺人以心灵的触角探索与表现那不可及的精神彼岸。他们以形象的刻塑、雕造,以故事内容的拟构叙说着他们感情的寄托,营建了一个艺术的乐土。因此,偶人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于生活,其夸张的形和色,刻塑了喜闻乐见的形象,表现了艺术的创造力。民间的、朴素的、直抒胸臆的、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使得个体的、集体的、种族的无意识得以通过形式而外化。一代一代的艺人、匠师便是在这手艺的传承中延展着民族的审美、智慧……

     

        出身于福建漳州木偶雕刻世家的徐竹初先生,在60余年的艺术历程中塑造出无数具有灵性、温度,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韵和神意,洋溢着鲜明的个性和风格。作为中国木偶雕刻大师,深得传统文化的滋养,秉承先辈技与艺,且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无愧于时代和人民对他的养育与厚望。具有手工技艺的民间艺术,往往以家族传承更能深得要旨,这里有着文化基因和生理基因的双重关系,有的甚至与生理的特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显而易见、便于解释的是自幼耳闻目濡的熏陶,会化为生活思维、审美记忆、行为方式而进入人的生命本体。徐竹初的前辈皆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木偶雕刻能手,父亲徐年松的名字更是刻在近现代中国木偶艺术史上的。祖辈的品格和艺术激励他更加勤勉地探寻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上世纪50年代,徐竹初在读中学之际便展露其不一般的艺术才华,他凭借高超的木偶雕刻技艺,在全国美术比赛中摘得桂冠,还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许与鼓励。

     

        徐氏家族的木偶艺术是福建北派布袋艺术的代表,其造型吸取漳州早期寺庙佛像雍容典雅的特点,线条流畅、饱满、明快;体态丰润、柔和、灵动;徐竹初在继承家传的同时,还精研和吸纳其他地区木偶造型的优长,无论是泉州提线木偶的精致细腻,还是潮汕铁枝木偶的雄浑至朴,皆为他所融入自己得心应手的创造中。从他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可知徐竹初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对生命情感的感知。他将对民俗、人情,对形式美感的发现和领悟运用到木偶创作,使作品呈现出入木三分的写实功力。他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重在对瞬间的捕捉。那种千分之一秒略过的神情直接对应着心灵的真实,逮之则深刻而明了。刻之则化入永恒,趋于无限。超越平庸的模式、程式,创立独特的表现方式是艺术的生路,也是工艺美术创新的思路。徐竹初的可贵之处在于守家规而不囿陈法,重传统而求索创新,融诸家而别开生面。

     

        创新的意识体现在徐竹初艺术的方方面面。他作品的题材广泛,不仅包含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生、旦、净、丑各种行当造型,又根据闽南木偶的特定剧目而有所延伸,创造出缘自于儒、释、道本源和民间传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仙、神形象。

     

        在木偶头的面部勾绘上,徐竹初不仅借鉴京剧、昆曲等戏曲脸谱的勾绘方式,还结合民间年画的手法,大胆夸张色彩。对于彩塑,民间有诀:“三分胚子七分彩”。更为强调彩绘的作用。而徐竹初不仅在木刻基形中强调神形关系,在彩绘时更凸显线的勾勒之功力,灵性伴着生动,精致伴着绝妙,洋溢着作者的意象和浪漫的欢愉。

     

        上世纪80年代,是徐竹初艺术创作的高峰期,“文革”十年的蓄聚和压抑的创作热情于此喷薄而出,他修复制作了《大名府》《雷万春打虎》《蒋干盗书》等经典木偶剧目数千部,并扩充了剧中的角色形象。尤为难得的是,他将大量人物造型拓展为眼、眉、嘴、舌均可活动的灵巧木偶。动起来的木偶被注入生命的灵性,偶人可以与现实的人对话,这超乎寻常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使木偶活了。多年来,他又将原有的二百余种戏曲人物造型发展到如今的五、六百种,他凭借艺术在创造、繁衍着一个偶人的世界,由此,他在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人的同时,也攀上了艺术新的高峰。

     

        走过一个甲子的艺术苦旅,徐竹初依旧刀锋劲健,游刃有余。一个个偶人在他不辍的劳作中诞生。今天,他带着创作的400余木刻偶人和自清代中期以来的家传木偶遗珍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对艺术的至诚之爱以及奉献精神令我们由衷钦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