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图书馆变“自习馆”需要纠偏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1月20日   08 版)

        1月初,各大高校陆续进入考试周。早上6点,天还没亮,重庆某高校的图书馆外已排起长队。“大家这么早来都是为了抢占自习室的座位。”该校大四学生周晓说。图书馆本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地方,但如今,图书馆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就是个大型自习室。“无事不去图书馆,去则自习做作业”似乎是不少大学生对待图书馆的态度。(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图书馆变自习馆”的现象,又何止大学图书馆哉?笔者常去所在城市的省、市两级图书馆,据笔者观察,在寒暑假和周末,它们往往是人来人往,人流量较大,有些阅览室还常常“爆满”。然而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学、大学的莘莘学子,教科书、练习册、模拟试卷等等,铺满了阅览室的书桌。还有一些职场人士,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来此充电学习,以便于自己在各类考试、考证中脱颖而出。掩映在自修者中的真正阅读图书报刊者,少之又少。

        “图书馆变自习馆”的现象为何如此普遍?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使然。如今,数字阅读越来越便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快捷获取信息。这使得传统图书馆丧失了一定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前景的难测等等,分散了职场人士及大中学生等群体的阅读精力,他们放在阅读上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将大量空余时间专注于提升学习成绩、考研、充电,而图书馆,恰恰是闹市中难得的一处静谧空间,自然成了“学霸”进行自修的首选。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本应高兴才是,毕竟那些进图书馆自修的人,算得上勤奋好学。公共图书馆基本是政府出资建造,也理应为市民提供使用的便利,包括在里面自修。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图书馆原有的功能定位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又免不了要为图书馆的落寞而感伤。毕竟,那些在图书馆奋笔疾书地写作业、念念有词地背诵公式定理的自修者,并不是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自修者“爆满”并不意味着图书阅读者“爆棚”,图书馆其实仍是寂寞的。

        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社会图书馆,它们最该成为各类图书的集散地,图书从天南海北集中到这里,应从这里“飞入寻常百姓家”,至少应该被进馆读者随手翻翻,不该被闲置在书架上而蒙尘。如果政府投不菲资金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几乎仅剩下供人自习的简单功能,设置图书馆的初心——知识的储藏室、文明的传承者,恐怕就无从谈起。如此,何必花巨资购进数百上千万册藏书?即使为突击备考,大学生进图书馆排长队堪比春运,也未必值得欣喜。

        “图书馆变自习馆”需要纠偏。一方面要呼吁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在热捧数字阅读之时,不轻易放弃传统的纸质阅读,闻着书香做学问,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温度、思考的深度。另一方面,各类图书馆也要想方设法增加魅力值,诱惑大批纸质读者。如多多引进新鲜的、年轻读者感兴趣的书籍,与其他图书馆进行整合和资源共享,将图书馆办理课堂教育外的第二课堂,等等。正如网友所言,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学霸”,更需要真正的智者。

        成都市武侯区 何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