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走过60年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直是古籍出版领域的“金字招牌”。在最近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图书奖获奖数量为3个,名列全国第七;综合一至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获图书奖共8个,位居全国第六,名列地方出版社首位。在坚守专业,力推精品,努力维护和提升专业出版社品牌的同时,“十二五”期间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货总码洋和利润也有了稳步增长,出版社整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告诉记者,古籍出版正面临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但众声喧哗之中亦有隐忧,特别是古籍传统型编辑严重不足,应当引起重视。作为全国领先的专业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将继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立足专业,做好专业出版,培养专业人才,保持出版社的专业个性与专业品牌,增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
高克勤说,进入本世纪以来,古籍出版进入相当好的时期。古籍出版曾经在全国600多家出版社里是非常小的专业门类,建国以来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对古籍整理项目的资助力度也越来越大,从最初每年170万元增至2015年的3000多万元,国家出版基金也向古籍板块倾斜。于是,许多过去不从事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出版社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2014年申报国家古籍整理资助的出版社有119家,其中49家出版社的96个项目获得资助;而在1994年,仅13家专业古籍出版社的16个项目获得补贴。
“但众声喧哗未必是好事。”高克勤提醒,“不少出版社甚至是领导部门以为有了经费就能做好古籍出版。其实不然。没有钱,当然做不成事;但光有钱没有人,也做不成事。有政策扶持,也有充裕资金,关键还是要有做事的人”。在他看来,大家都来做古籍整理确实是好事,但古籍整理出版是出版业中专业化程度极高的领域,如果没有古籍专业编辑,不具备整理古籍的能力,靠外审外包是无法持之以恒的。君不见,有的拿到巨额资助的项目做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还未完成,几成“烂尾楼”;有的项目即使完成了,质量也难为学界认可。
高克勤说,现在不少出版社是冲着地方政府的补助去的,非专业出版社古籍整理著作中的错误比比皆是。一方面,古籍整理书稿整体质量要比以前差,虽然现在也有超过以前的书稿,但总量一多,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编辑,出版社很难对书稿很好地把关。再加上拿了经费补贴,有各种时间进度的要求,容不得“十年磨一剑”,有些恨不得“一年磨十剑”。事实上,做古籍出版费时费力,回报也未必丰厚,大多是在做常销书,从事古籍出版还是要把责任感放在首位,出版社要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高克勤告诉记者,对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始终是“专业”二字当头,“十三五”期间将积极贯彻国家文化战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强化在专业图书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在全国专业出版领域的领先地位。坚持致力于大型超大型集成性资料的出版,坚持致力于高质量古籍整理的出版,坚持致力于原创性前沿性学术研究著作的出版,坚持致力于完善古籍基本面的各层次的图书出版。巩固根基,优化结构,在完善基本面的同时拓展以出土文献文物资料集成、南方地区考古成果、古文字为重点的文物考古与古文字板块的图书出版,拓展以敦煌吐鲁番文献、地方志及地方文献、家谱、少数民族文献为特色的地域文献板块的图书出版,拓展文博类、艺术类画册(包括碑帖)、线装书板块的图书出版,拓展契合古籍出版社特点的准畅销书与常销书板块的大众读物出版,寻求新的增长点。
出好书,首要是选拔好人才。高克勤说,有钱不一定能找到人才,人才要靠引进和培养。古籍专业编辑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编辑最需要的是基本功和策划能力,前者包括学识和文字功底,后者包括对学术动态和图书市场的了解和判断,特别是对图书策划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把握。这对古籍专业编辑的要求就更高了。这些能力的获得,没有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打磨是不可能的。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例,古籍出版社曾经拥有傲称全国出版界最专业的编辑队伍,尤以学者型编辑著称。如今也面临编辑队伍的断层,老的退了,年轻的不少,中年最缺,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现在年龄在45岁左右年富力强、业务成熟的编辑最少。现在,古籍整理出版的大环境好了,古籍出版社的效益也好了,编辑的待遇也有提高,每年仍有大量的毕业生来应聘,且学历大多很高,大多为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与培养好人才,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古籍出版社新进员工占比极大,专业人才亟待培养,做好传帮带,勇于压担子,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才能让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