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称不上是科幻出版的大年。9月12日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的盛大的第26届银河奖典礼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奖空缺。创立于1986年的银河奖是我国最重要的科幻奖,发掘奖掖了绝大多数当下科幻创作的中坚力量。这是银河奖自设立长篇奖项以来首次出现大奖空缺。10月18日,同样盛大的第6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四川成都娇子音乐厅举行,最重要的长篇奖依旧未能评出金奖。这同样是该奖项创立以来首次出现长篇奖空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幻文学的声势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互联网世界,科幻都成了热门话题。如果这是一场科幻风暴,刘慈欣无疑是风暴的中心。他的代表作《三体》英文版不仅在美畅销,还在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上获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该奖项自1953年创立以来,首位非英语作家获得这一奖项。某种程度上讲,是《三体》让雨果奖成为了真正的国际性科幻大奖。
事实上,怎样评价刘慈欣对科幻文学所做出的贡献都不为过。对于类型文学来说,一个类型的确立必须要有自己的明星作家。今天的刘慈欣之于科幻,就如同金庸之于武侠。刘慈欣通过《三体》,还实现了中国科幻与西方科幻的平等交流。过去中西交流大都是单向的,我们译介了大量西方科幻,而西方人对于中国科幻的了解却极为有限。刘慈欣让西方读者领略了中国科幻的独特魅力,打破了过去那种不对等局面。这是2015中国科幻最大的变化。
关于刘慈欣的另一则延烧差不多一整年的“新闻”,是《三体》大电影完成前期拍摄,并开始后期制作。两个亿的投资,并且追加资金无上限。游族影业在拿到这个大IP后相当豪迈。与此同时,大到“《三体》是否会开创科幻电影的一个新时代”,小到“演员的选择”之类的问题被广泛讨论。从来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时会受到这样热切的关注,并且能够把热度延展到整个类型,以至于在科幻界,你再不谈电影,就意味着你没有跟上时代;在影视界,你不抓几个科幻IP在手,就已经是落伍的表现。科幻似乎一下子成了新大陆一般的存在,面对无限的商机,所有人都很急躁,原本有限的科幻作者队伍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第26届银河奖典礼前一天的科幻世界创作笔会上,主办方急切地想谈一谈当下科幻创作所面临的问题,可话题却很难集中,会场似乎出现了一个看不见的黑洞,大家的发言总会不自觉地陷入那个黑洞的引力场。而那个黑洞就是科幻影视化,更激进的说法是:如何为科幻影视写作。
无论是在中国科幻银河奖系列活动期间,还是在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颁奖典礼现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个不断响起、颇具诱惑性的声音:“我们要让科幻作家们富起来!”发声的“拯救者”来自于所谓的影视界。不可否认,他们的进入为科幻产业注入了新活力,但坦率地说,他们似乎颠倒了谁让谁富起来的主次,忘记了科幻作家的创造性想象才是产业化开发的核心价值。
这就是今天科幻的现实:在1980年代初那个短暂的科幻黄金时代之后,如今有了史上最好的外部环境。有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对刘慈欣等科幻界代表的接见,有相较于其他文学类型在社会形象(科幻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象征)以及市场渴望度方面多年累积起来的巨大优势;而且,在老牌耕耘者《科幻世界》杂志之外,也开始有豆瓣阅读等网站成长为哺育科幻新人的网络平台,但其根本——科幻文学创作本身,仍然无法让人乐观,甚至只能用青黄不接来形容。
从出版的角度观察,这样的现实图景会得到更充分的印证。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共出版科幻图书210种,其中原创图书116种,看似是一个漂亮的成绩单,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长篇新作只有21种。绝大部分原创科幻书是不同组合的短篇集或是旧作重出。94种翻译图书的情况要好一些,但旧作新译或是旧作再版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数据表明,科幻类图书出版市场被普遍看好,但原创力不足,译介工作也欠缺开创性。
从积极的一面看,2015年的科幻出版明显多元化了——不仅仅是指众多出版机构的介入,还包括题材与风格流派的发展。下面笔者尝试用十本书,勾勒一下2015年科幻创作、引进与出版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