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谢寿光:学术出版的“专业原教旨主义者”

    本报记者 郭倩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23日   18 版)
    年度出版人:谢寿光

        今年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对这三十年的历史,社科文献人习惯把自1998年开始的快速转型发展称为“第二次创业”。1998年也是谢寿光接任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时间,是他实践专业出版思路,为中国学术出版事业开疆拓土的起点。

        20岁出头时,谢寿光放弃提干机会掉头去考大学,四十多岁时又离开轻车熟路的工作岗位,转到另一家陌生的不被看好的出版社从头开始……谢寿光是一个认定一件事就会毫不犹豫去做的人。幸运的是,他想做的事,都做成了。

        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人,往往会有一些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谢寿光自己说,大约就是经历的多了,让我们这代人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强。也许得益于大学时学习的是哲学专业,谢寿光的眼光总是超前一点,这不论对于他,还是对由他掌舵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从五七干校大学分校校长到厦门大学哲学系学生,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的每一个转身,都必有收获。

        在上大学之前,当过“大学校长”

        谢寿光出生于福建西部武平山区。父亲是“老革命”,谢寿光的童年因此在“红二代”的光环下度过。但是这段时光转瞬即逝,“文革”开始后,时任当地县公安局长的父亲被打成“叛徒”,关进牛棚隔离审查。谢寿光原本快乐的生活一落千丈,连给牛棚里的父亲送些吃的都要反复哭求“造反派”放行。十岁多点儿的谢寿光,作为家中长子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他说,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没有经历少年的阶段。

        “文革”期间,学校课堂讲授的内容只有《毛主席语录》。谢寿光总是跑到有书的人家去,遇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1973年,谢寿光高中毕业,回乡种地。一次施完农药,谢寿光的脚肿了起来。两个月没能出门,却用这段时间专心读完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又读了能找到的《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等书。有了这些积累,谢寿光成为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文革后期,谢寿光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积极争取入了党,背着“家庭出身不好”的包袱,当上了五七干校大学分校的校长。

        谢寿光说,自己是在读大学之前,先当过了大学的校长。

        高考恢复后,谢寿光报考了厦门大学哲学系。全县3200余考生中,最终考取重点大学的只有13人,谢寿光是其中之一。回忆起这段经历,谢寿光说,是不间断的大量阅读和坚持自学成就了自己。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这一段大学生活为22岁的谢寿光打开了新的天地。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下放做知青时,与谢寿光相识,常常帮他借书,有时连仅供内部的“灰皮书”也能借出来看。因为学校熄灯后还要读书,手电筒的电池消耗成了谢寿光整个大学时代最大的支出。除了大量读书,每天晚上阅览室的位子是必得去占的,要去看最新的期刊。

        从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向”

        为了减轻家中负担,谢寿光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读研的想法。由于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且综合成绩出色,谢寿光几乎可以随意挑选工作的单位。也许是因为心折于编纂《百科全书》的狄德罗,受到影响,他毅然选择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当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被称作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汇聚着一批有理想有激情的出版人,谢寿光在这里先后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和“社会学卷”编辑工作,与很多一流学者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他查阅世界各国的社会学专业百科全书,系统梳理了社会学相关知识。如果说大学时的广泛涉猎是在打基础,那么这段工作经历则使谢寿光的注意力从哲学转到了社会学领域。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过程中,谢寿光又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编辑出版了105卷的《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5年的浸淫,谢寿光对出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出版理念。他很早提出将出版划分为三个领域: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并认为要想做好出版工作,应该“术业有专攻”,选择一个方向来集中发力。

        谢寿光希望能实践自己的出版理念和想法。此时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骨干力量,是党组成员、社长助理,中国新闻出版署的后备干部。当他提出调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要求接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时,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大多表示难以理解。

        1997年,谢寿光接任社科文献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次年任社长兼总编辑。时年43岁的他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出版社社长之一。

        瞄准高端学术出版

        他是有备而来的。

        2000年前后,正是国内教育类、教辅类图书出版最火热的年份,市场上涌现出一批畅销书,很多出版社争相开始做大众读物出版,以分得市场经济的一杯羹。

        在这股大众图书出版热潮中,谢寿光决定逆势而为。他的想法十分明确,要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他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定位为专业出版,而且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端学术出版。

        现在回头来看,选择学术出版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学术书平均发行量只有一两千册,如何获取利润、出版社如何发展呢?谢寿光依然以世界各国的出版常态作为参考和借鉴。他发现,专业学术书是小众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通例是由国家、研究机构以及基金会给予支持。之后的很多年里,社科文献走的是这条路径。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筹划出版社会年度调查报告——《社会蓝皮书》时,谢寿光到场参会。这是社科院例行年度性连续性的报告,他却隐约预感到这将是一种新的出版形态,这种兼具年鉴、刊物和深度研究报告性质的出版物将会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后来,谢寿光决定对《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进行升级改造,从与书商合作变为以自己为主导,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市场化、系列化、规模化。1998年,《经济蓝皮书》与《社会蓝皮书》一炮打响,这就是社科文献“皮书”系列图书最初的起步。

        社科文献决心将这一系列打造成品牌,采用了各种营销推广创意。1998年,社科文献花费19.8万在北京公交车身上做广告,成为最早的公交车身广告之一;甚至做广告扑克牌、赠送面巾纸,等等。当时,这一系列图书的概念模糊驳杂,称呼混乱,曾任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的庄建等几位媒体人在新闻报道中开始使用“皮书”这一简洁明了的称呼,很快传播开来,“皮书”成了它通行的称谓。

        经过1997年以前的“史前阶段”,1998年至2005年期间数年不断的摸索完善,到2005年时,皮书系列有了有了较为完整的表述,基本形成了一套编辑、出版、推广的方案和模式。2003年,皮书开始数字化的起步,每本皮书配有一张数据库光盘。2006年,第一本英文版皮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拥有330年历史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合作出版。在之后的十余年间,皮书外文出版扩展至英、俄、日三个语种,出版规模达到40余种。2011年,皮书及其研创出版从一个具体出版单位的图书产品和出版活动上升为由中国社科院牵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智库产品和创新活动。目前,皮书的品牌影响力、知名度进一步扩展,超出了出版社,出版规模达到300余种,内容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全球有三千多家机构在使用皮书数据库,皮书成为了社科文献的第一品牌。

        永远对新事物保持敏感

        有了皮书数据库作为先导,社科文献根据需求推出不同的数据库。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谢寿光认为,出版人应该对这一重大经济战略具备敏感度。“一带一路”数据库去年建成,包括“一带一路”基础信息、战略的全方位追踪等,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这一数据库也已具备相当影响力。

        近代史也是社科文献的重要出版方向,它的发展方式与皮书不同,其领导核心是首席编辑徐思彦。徐思彦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杂志主编,在加入社科文献时,谢寿光提了一条要求:我们要成为中国近代史出版领域的领跑者,在五年之内,这一领域前一百位学者有三分之一在社科文献出过书,前一百家研究机构至少有三分之一与社科文献有长期密切合作。而徐思彦在三年之内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谢寿光说自己是一个“专业原教旨主义者”,特别重视编辑的专业背景。目前,社科文献有16位拥有博士以上学历的编辑,其中近代史研究方向的已超过10个人了。

        谢寿光上任以来,始终没有放弃做学术畅销书,其中《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等作品均取得了不错的口碑。近年,社科文献整合自己的学术畅销书出版资源,推出甲骨文品牌,出版《天国之秋》《失败的帝国》等图书,一炮而红,受到读者追捧。

        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BKCI)收录书目的相关数据显示,在其涵盖的11个学科中,社科文献出版社在社会学和宗教学上排名第一。特别是在2001至2012年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社会学、历史学和宗教学上表现十分突出。此外,社科文献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上均有不俗表现。

        据统计,2014年,社科文献共发稿5.5亿字,出版图书1581种(其中皮书277种),承印发行中国社科院院属期刊71种。全年数字化加工图书3174种,文字处理量达12亿字。在坚持品质的基础之上,社科文献同时实现了体量的发展。

        谢寿光一直以来都坚信,要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和敏感,才能把握时代的潮流,顺势发展。谢寿光喜欢体验新生事物,作为一位“50后”,他是苹果产品的忠实用户,会追着苹果新品来用。他总是鼓励社科文献的编辑深入各个学术会议,他认为“这点儿成本不能省”,出版人应该关注新的事物和新的发展变化,让快速反应成为本能,要引领潮流而不是跟着潮流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