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范培松:“苏州小说地域文化特色不应淡化”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09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急剧的变化中面临着地方性经验的泯灭,大众传媒、高铁、航空……方方面面的挤压使得传统的地方越来越面临危机。”在12月4日举行的苏州当代小说与地域文化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提出,这种危机不仅会影响到城市的面貌,还会影响到口音。然而,地方差异被泯灭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中国也同时经历着地方性的复兴,每一个地方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李敬泽说,如何理解地方问题,同时也是如何理解中国。在新的世纪,地方正在重新获得一种新的文化力量。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讨论苏州当代小说与地域文化,不仅仅涉及一般意义上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的关系,也涉及这个时代关于文学创作,关于作家的写作与地方文化认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认同李敬泽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化和地方性作为互动关系存在,一方面全球化压抑、取消并泯灭了地方性,但是地方性倔强、顽强地保护自己,并在全球化的压力中重新建构。这是一个后现代时代的文化特点。全球化的世界当中,如何在文化上重新理解地方性,不只是文学的特点,也是苏州文化重建的课题。同时,陈晓明认为苏州的作家为苏州的文化地方性保护做了巨大的贡献。陈晓明说,电影也好,其它的视听艺术也好,都很难像文学这样,以母语、以方言的方式保护一方地方文化。地方性大量泯灭丧失的时候,文学书写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苏州作家的文学史意义何以形成,答案之一是地域文化的影响。”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文夫、范小青、苏童等作家的小说,都有鲜明的“苏州气质”,但不同的作家所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审美特征的个性差异明显。因此,地域文化的影响可能有基本规律,但没有统一的答案。苏州作家处理地域文化的方式已经转型,这就有了新的可能性。

        苏州作家如何书写苏州的问题上,苏州市作协名誉主席范培松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苏州小说中地域文化的表现越来越淡化”。苏州地域文化必须靠人物形象彰显,如陆文夫笔下的朱自冶、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但是当下的文学作品中,艺术体现苏州地域文化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有影响地展示苏州地域文化的人物形象很难找到。范培松认为,苏州作家应该以塑造出有影响的、体现苏州地域文化的人物形象为自己的责任。“我们都守土有责,现在的地域文化慢慢的消失、流失,我们只能坚守,坚守就是先锋。”

        那么,苏州地域文化的书写有何出路?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俊指出,苏州文学的出路就是逆袭,“看地域文化如何逆袭当代的主流文学”。他认为,地域文化实际在消失,靠坚守是守不住的。“文学承担了对于地方文化或者说主流的社会趋势逆袭而生的功能。一个顺势而为的文学,或者追随主流潮流的文学注定是有价值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