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杨义的学术道路

    李昕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09日   14 版)
    杨义
    《论语还原》 作者:杨义 中华书局2015年3月 定价:198.00元

        编者按:杨义堪称学界读书最多的学者之一。每开辟新的学术领域,他第一要务是钻进浩瀚的书海。研究现代小说史,他阅读了两千多种原始书籍报刊;研究叙事学,他积累了3000多种叙事学文献的阅读量;为搞清中国古代图书的插图形态,他普查了大英图书馆6万余种中文藏书;为梳理西方诗学的概念和内涵,他普查了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博德兰图书馆的1900余种诗学典藏。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学术的两翼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注意到这一点,在谈到杨义“先秦诸子还原四书”时,他认为,杨义先生一方面结合新的考古、竹简、新的发现,在阅读时又有大胆的想象飞越,然后作出结论,其背后是有证据的。

        杨义被称为学界的“成吉思汗”或“徐霞客”,是指他学术“远征”之不畏艰险且屡战屡胜,不断开拓学术上的新视境、新突破。因为他的学术著作频频出版,绝非潦草应付或挂个虚名,而是坐得冷板凳的十年磨一剑,一个人苦心经营。如今他在海内外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文学图志》、《文学地理学会通》等著作50余种,超过一千万字。他曾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讲学或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哈佛的李欧梵教授听完后对杨义说:中国将来会认识你的学术。

        2014年9月,澳门大学鲁迅与百年中国新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杨义又拿出了三卷《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3月,他的百万字巨著《论语还原》由中华书局出版,又被学术界誉为先秦诸子学和经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盛事。近5年时间,杨义完成了13种(共16本)著作,他总能在旁人看似枯燥无味的学海中,直抵研究对象的心灵深处,收获最为生动且新鲜的带有体温的学术成果。积累多门专家之学而成为一代通人,这就是“杨义现象”。在《论语还原》学术研讨会之后,仍有学者陆续撰文对此书及杨义现象予以探析,本报摘登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作为一个编辑,杨义一直是我最重要的作者之一。相识三十多年,我对杨义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杨义也一直对我保持支持。我换个四家出版社,在每个岗位上都和杨义合作,出版他的书,加起来有十几本了。

        从杨义不同时期的学术著作中,我可以感受到他走过的学术道路,我可以看到他的研究兴奋点的转移,甚至是学术方向的转移:他和大多数同时代的研究者一样,在20世纪70年代起步,从鲁迅研究开始,直到80年代,他差不多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来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从90年代起,我们注意到他的研究向更大领域扩展,围绕着小说学,杨义开始涉及古典文学领域,而且出版了某些理论性的著作,比如说《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小说与文化》,再往后接触到诗学,有《李杜诗学》《楚辞诗学》。再过了十年,进入新世纪之后,他开始倡导大文学概念——《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是在地理和民族的层面进一步把文学的概念拓展。用大文学的观点,他也动手写作《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再往后,特别是这最近的七八年来,他又致力于诸子学研究,先是老子、庄子、墨子和韩非子这四家,现在又出了百万字的《论语还原》,真是硕果累累!

        从杨义走过的学术道路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特点,他差不多每十年要转移一次战场,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研究对象也越来越专。他是由文学而史学、由史学而经学,这显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一种追根溯源的思路。

        第二个特点,他的研究思路是溯流而上,而不是顺流而下的。这个难度非常大,一般的学者是做不到的。顺流而下者,如王瑶先生,他的成名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接着转向现代文学方向。而杨义一路穷追猛打,一直伸入到了两千多年前先秦诸子的发生时期。这恐怕是在中国现代学术界仅有的一个特例。

        第三个特点,就是通过每十年换一个战场,杨义打通了多个领域,首先是将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打通了,其次是叙事学和诗学打通,第三是汉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打通,第四是将文学研究和诸子学、经学的研究打通。对于杨义个人,是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这种打通有开创性的意义。

        他的研究的开创性,可以用他的《中国叙事学》为例。作为一个出版者,我觉得这样的书应该介绍到国外去,以便让西方的研究者了解我们中国文学的叙事原理和方法。他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又是第一次从地理学和民族学的角度拓展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著作,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语还原》从家族脉络、地理脉络、诸子游历脉络、年代脉络、诸子的编辑学版本学脉络入手,讲了以礼解经、以史解经、以生命解经的研究原则,以期完整准确的还原文本的生成过程,勾勒文本生成中的人物谱系,人物背后的历史,以及历史背后的精神内涵。对于先秦经典的还原工作,几千年来成果汗牛充栋,但以一人之力,研究得如此系统、透彻、突破陈说,阐发新见,采用了现代的研究手段的,我觉得这也是目前所仅见的。

        杨义先生的研究涉及了这么多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重要著作,这一点非常惊人。我们常说,搞学问最忌讳四处刨坑却不见水,但杨义是每刨一个坑就能打出一口深井来,这是让人叹服的。杨义能取得这样的学术成就,除了他的理论功底,对文本的敏锐,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勇于跨界外,我觉得还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读书多,功夫下得深。同代人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读了这么多的书。文学研究所的资料室藏书甚丰,我听他的学生讲,他们当年按照老师的指导,去资料室借书,发现很多民国原版小说几十年来只有一个人借,就是杨义。我发现杨义看书有点儿像钱钟书先生,他是在图书馆一架子一架子的借书回家。写中国现代小说史读了两三亿字的材料,做卡片都做了四五千张。这样读书,使他能够厚积薄发。

        第二个原因,80年代以后,他系统研究过西方的文学理论,文学界当年提倡新学科、新方法的时候,杨义跟上了这个潮流,所以他的学术武库中要多一些来自西方的利器,但他的理论参照系要比老一代学者开阔。

        第三个原因,他对学术的痴迷和专注,是没有人不佩服的。人们常说,对于学者而言,学术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是常态;但对于杨义,这句话要反过来说,生活只是他学术的一部分。

        杨义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在今天还没有被人们充分的认识到,在我们同时代的学者中,特别是与他年龄相当的学者中,他的成就超乎众人。他的很多独创性的研究是可以留给历史、留给后人的。学术是要经过历史证明的,大浪淘沙后,才得显现,到那时,人们可能会意识到,杨义是一个真正的文学文化研究大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