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梵高:神话与真相

    於梅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09日   09 版)
    《梵高传》,[美]史蒂芬·奈菲、[美]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著,沈语冰,译林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128.00元

        人人都看过他的画,却少有人深究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度过的。他的神话长期流行于大众文化,被披着梵高传外衣的小说、电影和书信集所强化,我们不假思索地立即相信了他是一位作画技法精准、生前潦倒无名、因疯病而具天才灵感并在癫狂中枪杀了自己的狂人艺术家。无数悲惨铸就无上辉煌,多舛的命途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期待,闭合了我们对于传奇画家生平的想象之环。但现实果真如此或仅仅如此吗?普利策奖得主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呕心十年著成《梵高传》,对这位伟大艺术家过于浪漫的神话做了重新审视。

        神话之一:技法精准。

        真相:梵高几乎从未接受过学院教育,他的画技从某一方面来看甚至非常拙劣。

        更确切地说,梵高曾向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递交过入学申请,但那一方面是为了取悦笃信学校教育的父母,一方面是为了有“一间温暖而明亮的屋子”,以便挨过布鲁塞尔可恶的冬天。但他和同学在一起不一会儿,就会“吵得不可开交”,很快他便退学了。后来他又短暂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这次是为了能免费画裸体模特(虽然只是男模特)。学院院长对这位新生的评价是:“画得烂透了,根本无法修改。”素描课上面对米罗的维纳斯雕像,梵高画下的是“一具断臂的、裸体的、布拉班特农村妇女的躯体”。他永远达不到学院派的完美和简洁。他的艺术启蒙于家庭的节日礼庆。在母亲安娜的指导下,小梵高学会了拼贴、摹图、上色、陶艺和木工,为的是制作和装饰家庭内用于交换的节日礼物。

        1879年,26岁的梵高方才踏上自学成才之路。同时代“点彩派”的创始人修拉将绘画视作精心安排的科学研究计划,对色彩和光线做精确测量,耗时整一年时间在画布上点上无数个圆点,完成了代表作《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梵高却总是画得很快,两周之内能完成120幅作品,寄望超负荷的工作量能带来奇迹。于他而言,比例一直是“巫术”般的难题。他的画家朋友拉帕德曾质问他道:为何他笔下的人物“没有膝盖、腰和肺”?为何“只能有一半的鼻子”?为何“手臂尺寸会短一码”?

        然而梵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画家。他惊人的感染力由高超的色彩表现力和创造力所触发。即便在描摹地图时,他也要求自己必须饱含“爱和情感”。观者既然已被色彩的洪流裹挟,又怎会分神在意比例和透视?即便真的发现了什么不对,他们也会像安格尔的学生回应评论家对《大宫女》的指摘(后者称人物腰部比例不对)时所说的那样,反击道:“这一切是为了美!”

        神话之二:生前籍籍无名。

        真相:梵高死前不久即已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以至于弟弟提奥感到无法再将一位天才画家“囚禁”于精神病院内,迫使医院在病历上写下了“治愈”证明。

        巴黎是艺术家的福地。莫奈19岁到巴黎,毕沙罗12岁到巴黎,雷诺阿3岁到巴黎,后皆成名于此地,梵高也不例外。1889年(文森特去世前一年)4月,一位署名为“闲逛者”的专栏作家在《现代主义者画报》上发表了一段有关梵高画作的神秘评论。《艺术与批评》期刊称赞梵高的作品达到了“极具冲击力的效果”,给人以“明艳生动的印象”。同年9月,艺术评论杂志《作品集》刊载了艺术评论家约瑟夫·艾萨克森的一篇梵高评论文章。当月,《时尚》杂志也对梵高作了一番简短介绍。少年得志的作家和评论家艾尔贝·奥里耶除化名“闲逛者”之外,还以真名在《法兰西信使》的创刊号上向大众郑重推出了一位因强烈的生活和艺术激情而割掉自己耳朵的“冷酷”而“热情”的画家。奥里耶说,没有人可以质疑梵高“对自然和真理伟大的爱”,梵高具有“巨人般强悍的”双手、“歇斯底里的女性的神经”和“神秘主义者的灵魂”。这篇题为《孤独的灵魂》的文章仅仅是一个系列报道的开端。

        事实上,那一年,不断有人去唐吉画材店观看橱窗里两束巨大的向日葵。人们在独立艺术家沙龙展上看到了梵高的第一幅《星夜》和5月完成的《鸢尾花》。它们与修拉、西涅克和劳特累克的画作挂在同一面墙上。画展结束后,不论是莫奈还是高更均表示,梵高的绘画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作品。

        梵高近30岁才决定全身心投入绘画,37岁便英年早逝,去世前两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其间他主要待在精神病院,不时病发,被限制了活动自由,无力为自己的创作代言。更何况,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梵高再向前踏一步(也许多活两年?)就是日后象征主义的开山鼻祖。因此,彼时的艺术圈无法在短短时间内完全接纳如此独具开创性的作品,授予创作者应得的无上冠冕,也是可以理解的。

        神话之三:死于自杀。

        真相:种种迹象表明,梵高应是死于他杀。

        梵高的精神疾病源自家族,他的外祖父死于精神疾病,一个姨妈患有癫痫,一个一辈子不走寻常路的舅舅死于自杀。梵高死后仅一年,他的弟弟提奥在饱受精神折磨的困扰后抛下幼子,撒手人寰。他的另一个弟弟科尔也在南非战场上自杀。一般认为,梵高的精神分裂状态不仅使他尤具艺术创造力,而且导致他最后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对史料的研究提示,梵高极可能患有一种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发的疾病——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IntermittentPorphyria),这种代谢异常破坏了神经系统,患者易出现幻觉、狂躁和持续的癫痫等精神症状,“就像陡然陷入醒着的梦魇中”。然而这样的梦魇并未诱惑他向自己扣动扳机。

        可以肯定的是,梵高是在1890年7月27日吃完午饭后,带着绘画工具外出去作画的某个时间受的伤。然而,现场没有任何物证。没有发现任何枪支。随身携带的画具一件都没有被找到。枪击发生的地点从没被确认过。没有进行过尸检。那颗致命的子弹没有被取出来,枪击没有任何目击证人。没有任何人可以确证梵高在枪击前后五小时内的行踪。到底发生了什么?梵高的少年玩伴雷内·萨克里顿、梵高所住旅馆老板的女儿和案发地点的居民(及其后人)给出了罗生门式的讲述。

        哈佛大学法学院出身的两位作者对当日的系列事件做出了假设性重构——梵高死于蓄意或意外的枪击。这个重构颠覆了自枪击发生那日起就主导着梵高神话的传统自杀说法。具体的分析详见于《梵高传》的附录《关于文森特致命伤的说明》,其精彩程度绝不下于一部推理小说,细节的真实性却又不容置疑。

        梵高的盛名不仅源自他不朽的画作,更被一次次刷新的天价拍卖和传奇人生推向了顶点。如果梵高的生平故事被还原,我们对他画作的观感会进而深受影响吗?比如他的遗作《有乌鸦的麦田》曾被认为充满了死亡意象,如果梵高并非死于自杀,那么这幅画可能单纯只是表现了画家将自我外化为自然的努力。无法与他人建立长期亲密关系的梵高,在自然中找到了与这个世界联结的方式。

        很多人说梵高如果没有得疯病就不会成为艺术家。其实梵高的一生真正践行了“艺术人生”这四个字。即便他没有疯癫,他也必然是个艺术家,只是他的艺术表达不一定如此强烈,他的手法不一定如此具有颠覆性。

        两位作者曾计划三十年著成《梵高传》,后因首创特别分析软件,交叉研究10万张数码卡片,写作时间大为缩短。此书的写作依托于梵高博物馆,后者的档案管理、学术研究和对于梵高家族数千封书信的翻译及注解,使得整本书的每个细节都有史料支撑。封面署名虽只有两位,但幕后有20余位梵高研究专家参与创作,评注超28000条。全书收录近200幅代表画作与珍贵照片,部分为首次发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