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令人肃然起敬的李琦

    朱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09日   07 版)

        曾听一个朋友说,在厦门大学,有人名声在外,如易中天;有人名声在内,如李琦。相较而言,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社会,私以为“出墙者”太多,安然于墙内者尤值得称赏。李琦,是继蒋子龙、刘醒龙、资中筠之后,德清图书馆的第四位驻馆作家(学者),他给德清图书馆的题词是:“大学里,图书馆是学校的一部分;莫干山下,图书馆便是整所学校。”

        李琦教授的德清之行,给我的印象,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即高雅、高贵、简单、俭朴,为人师者应如是。从与他聊天,到听他讲演,你会满心地感到,这是一个纯粹的教师,他将一应性情、精气在讲台上淬炼天职般的角色,自谓“白丁”,同时他又视讲台为戏台,心固不敢简慢,身亦拾掇整齐,更重课堂典仪,仿佛着了一套“华服”。

        李琦莅临,春晖不尽。讲座当日,远观李琦红衫肃立,娓娓而谈,深心里为之折服,顿生一种觉知,从此安敢亵玩?我们将青春曼妙的几年扔进大学,不能美其名曰我在读书,实际乃是不负责地走上社会。人生没有捷径,毕业了,有机会学以致用固好;同样地,人生没有弯路,纵然你学非所用,也不会白学。他建议同学们理解专业,学会阅读,做自己的老师,恭敬母语,认为教育从微观上说是个人成长与完善,从终极上说是国运所在,从更宏观上说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不由地,我又想到了一个词,“师道”。欲改变未来之中国,今日为人师者,非得有此“师道入骨”,看得身前、座中皆是佳弟子不可。然而,现实中,十年书窗未必能遇见一位如李琦这般的人师。所以,能做一日李琦的学生也是莫大的幸运,何况有劳教授给“学生”泡其家乡的福鼎茶。

        本固枝茂,源远流长。“师者,始也,谓其用在铺垫青年之未来;师者,史也,谓其神乃先贤学统之承载;师者,识也,谓其教虽学有所长不足恃;师者,侍也,谓其业非专心致志不成事。”此非韩愈的《师说》,而实出于李琦的“师说”。生活在21世纪的李琦不止是读原典,还能写出逼似唐文乃至更一千年前的汉文的文章,这本身是多么壮观的文化现象啊,乍见便如闻弦歌知雅意,恐怕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教师用中文可以做到。

        眼行心读,许多年来,李琦一直提倡读纸版书,读无字的书,读人书,文字古雅,言辞优雅,他常说“眼不得见,身不能至,而惟以心思、悟”,足见他是一个回归传统、绵续学统的读书人。在德清,他为下渚湖里有一座豸山岛而好奇,因为豸是司法公正的象征,而防风氏偏偏是被冤杀的;为庾村黄郛农村改良纪念馆内一个初中生的客串讲解,而欣然写下评语“三言两语,传承历史,声情并茂,铺垫未来”,并指时下颇热的“洋家乐”或可有一个更妥帖的叫法;为本地莫干黄芽史上为黄芽今多属绿茶,联想到成都蒙顶黄芽的相同命运而略感遗憾——中国的黄茶已经不多了。

        凡此种种,李琦绝对地令人肃然起敬,谁说不是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