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去了惠州,我是冲着“东坡文化节”而去的。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轼从贬谪地海南儋州返回,在常州金山龙游寺他看到自己的一幅画像,时年66岁的苏公回望一生,不胜感慨,写下了这首《自题金山画像》。读到苏公这首诗作后,便有一个心愿,一定把这“三州”走上一遍。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公元1001~2000年间12位世界级杰出人物,苏东坡成为中国唯一入选者,被授予“千古英雄”称号,我去了湖北黄冈,十几年过去了,三州还没走过来。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生活才是最大的江湖。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东坡行至生命尽头,回望一生自心底发出的一声叹息,由“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那是多么的失落与绝望,带给人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钝痛。
受中学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只知道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忽略了他杰出的政治才干。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青少年时就立下“奋厉有当世志”的苏东坡雄心勃勃,针对当时朝野自况的所谓“百年无事”的“太平盛世”,先后写出了《策论》《进策》各25篇,其中包括《荀卿论》《范增论》等传世篇什,他提出了改革弊政的主张,以革新派的形象踏上政治舞台,然而,这也注定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66年的生命历程中,苏东坡从政40年,有人用“8341”一组数据来总结他的一生:“8”是“八州太守”。他先后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8州太守;“3”是“三部尚书”。他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4”是“四处贬谪”。他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1”是“一任皇帝秘书”。他干“翰林学士知制诰”两年多,起草诏书800多道。然而,他深陷大宋王朝党争与变法的泥潭,一生遭贬长达十二年,而这十二年正是人生中干大事的黄金岁月,一个青史垂名的政治家就这样断送了。
元丰二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贬黄州,这成了他人生一个转折点,开启了被贬的生涯。七年(1084年),神宗亲书手札,授苏轼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途中,因长途劳顿,幼子不幸夭折,苏东坡上《乞常州居住表》,说“资用罄竭,去汝尚远,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经恩准后定居常州。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新党,尽逐元佑大臣,苏东坡又贬英州(今广东英德),中途续贬惠州。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又从惠州被贬儋州。这次被贬就像个笑话。在惠州,苏东坡已是花甲之年,他看不到归去的希望,就多方筹钱在白鹤峰下建了房屋,搬入白鹤新居时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作《纵笔》一首:“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宰相章惇读后说:“苏子尚尔快活耶?”又一道诏书,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即儋州)安置。由政治斗争而演变为人身攻击,行径如此卑劣,章惇真小人也!
然而,对于苏东坡来说,政治上遭贬,却成就了旷世文名。在黄州,他创作了文学上代表作“二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上被推崇为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姪稿》并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景苏园帖》,《宋词三百首》收录的14首词作,7首作于黄州。在惠州,他写下160余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并创作了不少水墨画,成为“士人画派”的杰出代表。在儋州,他写下170余首诗词,各类文章160余篇,修改完善了黄州所作的《易传》《论语说》十四卷,新写了《书传》十三卷,《志林》五卷等,这都是他能成为几千年中国文人中翘楚的基础。
而对于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也同样重要。除他一到各地兴办教育,传播文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治病助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诗词文赋,更让这些蛮荒僻壤扬名华夏。陆游在《入蜀记》中说:“(黄)州最僻陋少事……然自牧之、王元之出守,又东坡先生、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朱熹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说:“齐安在江淮间最为穷僻,而国朝以来,名卿贤大夫多辱居之,如王翰林、韩忠献、苏文忠公,邦人至今乐称,而于苏氏大致祥焉。……何哉?盖王公之文章,韩公之勋业,皆以振耀于一时,而其议论气节卓荦奇伟,尤足以惊动世俗之耳,则又莫若苏公之为盛也。”对于惠州,清朝江逢辰诗云:“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谪居儋州三年,《琼台记事录》载:“宋苏文忠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他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个中举人和登进士的姜唐佐、符确。在此之前,隋、唐两朝长达326年的历史中,海南没有出过一个举人或进士。此后,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
我想既然眉州加入“东坡文化节”,或许汝州迟早也会加盟。苏轼虽未到汝州上任,但他一生五次到过汝州,写下不少诗文。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英州,数千里行程举家远迁,费用浩大,他只好到汝州找弟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苏辙陪他游历了汝州,并登上了郏县小峨眉山。二人站立山巅,年届58岁的苏轼对弟弟说将来致仕后便来此隐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危,临终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苏轼死后,苏辙将他的灵柩由常州运往郏县葬于小峨眉山南麓。十一年后苏辙也葬于此。后人又从四川找来其父苏洵的衣冠一同安葬,成就了一处人文胜景——“三苏坟”。
“东坡文化节”已举办了六届,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产业是带动上中下游的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自“东坡文化节”创设以来,已形成数以百千亿计的产业效应。一首二十四个字的六言诗作,成就了如此大的产业可以说是空前的。文化的经济效益不可低估,再次彰显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话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