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硅谷文化的雨林法则

    匿铭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2月09日   17 版)

        从这些丛林法则能看出硅谷的文化氛围。硅谷一直排在世界前列,原因之一来自它塑造出来的文化。硅谷并非完全“在商言商”,硅谷的产品多数属于观念型,实物可以复制,概念不行。概念生存的空间来自信息、传递、多元、细节。它需要更多的空间来观察和试验,开放和协作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生存要素。

        硅谷两位风投家写书,讨论硅谷的生存策略,或者说是身为风投者本身喜欢见到的局面——如何保持这个产业圈更新,他们找到了热带雨林丛林法则的概念作为解读,写了一本书,叫做《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

        互联网产品早已经由非必需产品过渡到了必需品。这一领域走到现今,经过了混乱洗牌整合整顿,依旧保持了两个特性:每天都有大量新事物冒出来,每天也有许多想法被毙掉,新旧转换速度如此之快,同时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吞噬力(好听一点的词语叫做覆盖面积),从这个角度来说,和丛林法则挺像。

        两位作者认为的热带雨林最大特点是,它不着重培养固定的公司、固定的人才,不把精力和资金投放在创造一个雅虎、谷歌那样的成功企业,也不把重心放在培养扎克伯格或乔布斯这样的天才上(可以提供让天才生长的环境而没办法创造天才)。他们认为应该仿造热带雨林一样提供最原始的养料——对自然来说是碳、氮、氢、氧原子,肥沃的土壤,合适的气候,不被侵扰的环境,以及丰富而多样的物种。丛林与庄稼地的区别在,庄稼地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先前的计划付出甚为关键,风险小回报率可控。丛林则意味着不可控因素增多,风险高然而获益也高。庄稼地的思路更多来自管理者,对投资者而言或许更偏爱热带丛林的环境。

        本书整理出来的几条丛林法则能看出硅谷的文化氛围。好的企业,好的人才,好的资金,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具备,然而硅谷依然排在前列,原因之一来自它塑造出来的文化。硅谷并非完全“在商言商”,硅谷的产品多数属于观念型,直白点说它销售的是概念,以实物来体现,实物可以复制,概念不行。概念生存的空间来自信息、传递、多元、细节,它对创新的要求不同其他领域。因此,它需要更多的空间来观察和试验,开放和协作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生存要素。观察硅谷的公司,可以提炼出几个相似处:

        一、人性化,通俗点说就是让人该舒服的时候舒服。大机器里的螺丝钉很难产生什么新想法,过度的规则是思考的死敌,人只有在放松时才会把重心放在思考上,硅谷的许多公司展现出来的是给某些重要员工该有的放松和宽容,提供舒适的硬件环境,更为灵活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以便让他们的脑细胞多点运作。

        二、对创新的容忍和鼓励。一个成功的想法诞生前一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失败,如何减小在这一阶段的投入——均摊,其实是协同作战。在西点军校里有一条不算规矩的规矩,训练飞行员到一定时候,学校会把最精英的那部分飞行员丢在一个地方,对他们进行扫荡式攻击,让这拨精英们还没毕业前就尝到前所未有的飞行失败。据说这一规矩来自一个统计,统计说一个飞行员在最开始飞行的时候如果失败(也就是被击落)的次数较多,则他日后稳定飞行的概率越高,也就是说一件事有一定的失败次数,如果在最开始时期就把这个失败次数用掉,后面投入实战时候成功次数就会相比较增加,而在学校里让一个精英尝到足够的失败其实是减少社会和学校的投资成本,增大收益。均摊,是让不同的公司和人员一起经历前期失败,每个人都获得了经验同时给出最小代价。

        三、硅谷不强调成分,讲究配方。最大的经济价值产生于差异最大的人们之间的交易,公平的游戏规则,适度的生存环境,而让最具差异化的人一起工作,让他们产生最大经济价值。这就是配方的含义。

        综上所述,硅谷仍然具备许多值得期待值得研究的空间,至少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投资者爱好的角度,以作参考。

        《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美]维克多·W.黄,[美]格雷格·霍洛维茨著,诸葛越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9月,4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