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大渡河边

    阿成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1月18日   03 版)

        下榻的宾馆,大约是一幢先锋派的建筑,就矗立在乐山市大渡河的边上。住在这里的旅客,多是外国人,以及从港台、日本、东南亚来的一些和尚、尼姑。据说他们是到这里朝觐乐山大佛的,之后再在峨嵋山游览一番。峨嵋山上的宝寺很多。听朋友说,文殊菩萨在没成佛之前,有些事总是参悟不透,他骑着白象一直走到峨嵋山的山巅之上,才茅塞顿开,并立地成佛。

        朋友热心,让我住在九层楼上。房间很棒,窗户极致的大,拉开窗帘,便可以俯瞰大渡河了。早晨的大渡河,白雾弥天,河水走得很急。打开窗子,一时间竟是满耳的水响。从九层楼上俯瞰下去,见宾馆底层的院子边上,一些东南亚的和尚、尼姑,及几个洋人,正在倚栏观水,指指点点的,有一青年尼姑正捂着嘴儿,咯咯咯地笑。

        九月之秋的乐山市,翠色宛然矣。

        我决定下去看看,用大渡河的水洗洗手,所谓亲手抚摸一下这条名河。再拾上几枚河卵石带回东北,给女儿看看——大渡河,是为父少年时的梦之河啊。如此这般地一想,脚上便有了几分轻快与弹性了。乘电梯落到底层,走过富丽堂皇的前厅,绕过众多泊在宾馆庭院里的高级轿车,顺着河堤的石阶,下到大渡河边。当我屈身掬河水洗手时,听到了身后石栏上边那几位东南尼姑善良的笑声。我继续用手撩水洗着。这湛凉的江水哟,教人心里好纯洁啊。虽然我脑后没长眼晴,但我也能感觉到那几位来自欧美的洋人,正在背后的石栏上,用照相机咔嚓地照我。轻淡的白雾之中,我蹲在河边洗手——送到他们眼里大约算是有趣儿的一景罢。

        河中心及对岸,被浓厚的白雾弥漫着。近前的不远处,停泊着一条古旧的木篷船。一位古稀老人坐在舱外,赤着脚编竹筐。此景淡淡兮,若一幅水墨画。白雾从他身边柔柔地,一缕一缕地流过去,流过去。继而,从河心那浓厚的白雾里传来摇橹的声音。须臾,便从雾界钻出一条影子般的木船来。船渐次地近了,终于看得清了,船主是两位中年汉子,船上载着半舱的河卵石。船抵了岸,两个人搭妥了抵岸的跳板后,便开始用土篮装卵石往岸上挑。另一个汉子在船上装筐。见岸上的汉子倾了河卵石空篮回来时,我便走了过去,蔼声地问道,老哥,挑这些河卵石做什么呢?

        造房子。

        噢。我便甜美地笑了,问,造新房子,结婚么?是哥哥还是弟弟?

        淡雾中的汉子羞涩了,说,都是。

        看模样,这哥儿俩总归有三十多岁了罢?至今没有成亲,那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呢?真个是揣摩不出。在这个汉子往返的工作中,知道哥俩儿是顶着星辰,绝早使船,去河的某段采河卵石的。他说,干完了这一趟,还要再干一趟,才可以去街肆喝早茶的。其憨厚与潇洒教人赞叹。我说,我想挑几枚河卵石带回黑龙江,给小孩子看看。哥儿俩听后奇怪地笑了起来,终于知道我不是说笑话,便使劲儿地点头。

        大渡河的河卵石可谓色彩缤纷,丁香紫色,月白色,土黄色,不一而足。且糙且圆,野秀一体,注满了巴山蜀水的毓秀与灵气。挑挑拣拣,很快捧了十几枚。

        哥儿俩卸净了卵石后,收了跳板,一条实实在在的木板船,又被两个结结实实的汉子撑了。听得身后的石栏上又有人用照相机拍照了。而木船则在淡雾中化成了一只灰色的船影,渐次地,被河心浓浓的白雾化得无踪无影了,只依稀地听到“哗——哗”有致地撑水声。撑水声远了,远了。继而是大渡河浑天奏响的流水声……

        而近前不远的那条木船上,那位老人依然坐在船头,慢条斯理地编着他手中的竹筐。我便冲老人家喊:你好——

        老人听到喊声,抬起头,怡然地冲我点头。

        我问,老哥,我上去看看行么?老人笑了,放下手里的活儿,替我顺下跳板,让我上了船。后面的石栏上,又是一阵“咔嚓”之声了。

        老人家拿起那只竹筐又编了起来。竹筐编得如此精细,用了多种不同颜色的竹条,每隔一缕便要精巧地拧成一花儿。竹条的毛刺儿刺人哟,可扎出血来的。然老人手中的竹条却像嫩草般地柔顺,编出花纹特别的好看。聊天中,老人说,他今天七十多岁了,曾在大渡河上当了近四十年的水手了。现在老了,就干点轻巧点的活儿。每天都候在这里,摆渡客人过河。

        我问,这么早您就出来了,够辛苦的。

        老人笑了,干流雾中,他的脸上颇有几分怡情的仙风。他告诉我说,这船就是我的家嘛。

        我问,那,老伴儿呢?

        老人的脸上仍然挂着笑,腾出一只编筐的手伸出船外,用手指了指绕船而去的流水。然后正过脸来,冲我点点。就算回答我了。我一时有些茫然,不知他所指的确切含义,但已不好再问。

        我因好奇,又去看了看他的船舱。船舱里,放着泡菜坛子,装粮食的瓦缸和饮具,食具,连同铺盖,都井井有条理,且一尘不染。似乎是以这样的整洁告慰冥冥之中的那个关心与疼爱他的亡者罢。

        这是一位孤身的老人了。

        ……

        “参观”过船舱出来,伴着湍急的大渡河水,我又向老人家询问了当年红军抢渡大渡河的事,问了夜里,船舱里一个人歇着冷不冷,黑夜里大渡河的河风一定很硬的罢?倘遇到狂风暴雨怎么办呢?老人听罢,眼睛略略地浮出了一片迷茫,慈着脸,只是微微地笑着,并没有回答。

        这时,朋友来到石栏边唤我去吃早餐。我便与老人告辞了。当我走在跳板上时,听到老人家在后面用极为浓重的乐山土音,说,当心,当心。

        ……

        上了岸,再次绕过那一排豪华的轿车,径直去了宾馆的餐厅。早餐颇精美,有叶儿粑,牛奶,鸡蛋,西式点心,米饭,辣面,另有几碟洁美的四川小菜佐餐。最后是咖啡。回到客房,大步走到窗前,再次俯瞰下去,看到在大渡河的激流中,那只古旧的木船仍泊在河边,老人家依然坐在船头,低着头编着手中的竹筐。底层院子里的石栏边已经没有人了,静得很,唯有秋蝉的鸣叫与浑天的水响。我放开眼势,看到河面上的白雾渐次地淡开了,隐隐约约的,见一条船影极慢地从雾界滑了出来。这是哥儿俩采卵石的船罢。是啊,他们运完这一趟,便可以去街肆中喝早茶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