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文学创作领域,李姗姗是后起之秀。读她的幼儿故事,能直接感受到一个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面向孩子的天然亲近感,在那些似乎随口说出的小儿语里,蕴藏着儿童看世界的独特眼光,透出一种古灵精怪的毫不做作的可爱。近读李姗姗的新作《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她对幼儿生活的熟稔把握和精妙传达,作品中不时闪耀出的童年光彩,令人心生喜悦。
这是李姗姗的第一本儿童诗集,里面的每一首诗,灵感都来自她年幼的儿子“小豆瓣”。从孩子两三岁开始,作为妈妈的李姗姗就以儿童文学作家的敏感,精心捕捉那些闪光的“童言童语”,把它们进行记录并加以提炼,使其成为一首首动人的诗。作者抱着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态度,或者以记叙体的白描手法,描画孩子眼中看到的神奇世界,或以对话式的语言,勾勒孩子日常生活的生动画面,努力向读者真实呈现童年的天真与诗意。
孩子探知世界的触角是灵敏奇特的,他们以万物有灵的目光打量着身边的一切,由此创建诗一般的话语风格:风会说话,树会伸懒腰,积木会跳舞,用梳子帮小草梳头发,为秘密加点葡萄酒使其变醉,让牙齿在苹果上凿出一条环形的甜马路……这样的譬喻和联想,都源自于小豆瓣的幻想世界,孩童的天真诗情,可以使庸常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同寻常。在整本诗集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橘子》:
一个橘子/会开两次花/一次在树上/另一次在手心/剥开的橘子/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次很香/另一次很甜
这是小豆瓣在妈妈递给他一个剥开的橘子时所说的话,话语里所传递出的文学感觉着实令人惊叹。橘子和花朵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两个意象,然而经过陌生化的画面组接和感官跳跃,却产生了异常奇妙的艺术效果。这使我相信,孩子有时是个天生的诗人,他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不经意间为语言镀上了诗的光芒。
在孩子的奇思妙想里,不只包含着纯美的诗意,而且还反映了他们探索世界、寻找自我位置的热情和努力。比如《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这首诗:“妈妈/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对不对/所以我们才叫他/太阳公公//妈妈/我长得很像太阳小时候对不对/所以你们才会叫我/小太阳”,就是通过孩子试图和太阳之间建立的想象关系,来表达一种主体性的自我认知。
有时,这种主体性的思考,会触及本质性的问题。《坏人》这首诗记录的是孩子和妈妈一起上街时的场景。妈妈对孩子说,上街一定要和她走在一起,因为有坏人。于是,孩子不停地向妈妈发问:“那个扫地的人是坏人吗?”“那个牵小狗的人是坏人吗?”“那个卖水果的人是坏人吗?”“那个修路灯的人是坏人吗?”“那个抽烟的人是坏人吗?”“那个玩手机的人是坏人吗?”当妈妈都以“不是”回答他的时候,孩子最后说出了心中的疑惑:“那坏人在哪里呢?”是啊,坏人究竟在哪里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复杂的道德命题。由此我们又可以相信,孩子不仅是个天生的诗人,还是个天生的思想家、探索家。
为了尽量保持孩童语言的原味,李姗姗以原文誊录或稍作添加的方式进行创作,这种原生态的文学表现方式,使《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这部诗集洋溢出生机盎然的儿童情趣。我把这些诗读给我六岁的孩子听,他表现得无比兴奋,要我反复地念其中的一些诗:他喜欢《好主意》,因为他深知和妈妈一起上街想要买辆小汽车的心情;他喜欢《金箍棒》,因为他渴望像孙悟空一样拥有超能力;他喜欢《口头禅》,因为生活中他也常常这样呼唤妈妈。诗中所呈现的那些熟悉的场景和对话,激起了我的孩子心理上的强烈共鸣。
这些不加修饰和雕琢的小诗,传达了李姗姗对儿童诗的理解,她认为:“儿童诗,就是一个孩子对世界最真的表达。”正因为相信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所以她希望借助孩子不完整的语句来构建完整的诗意,以此实现儿童诗的审美传达。然而,她并非只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创造者。你看她灵巧地捕捉、记录和表现孩子的话,通过意象的组合、句子的分行、标点的使用和标题的拟定,使童言稚语散发出诗歌的迷人光芒,这体现了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文学才情,还有对儿童诗艺术的领悟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