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留良诗笺释》(全三册),俞国林撰,中华书局2015年7月第一版,198.00元
吕留良是明未清初的诗人,有个性,有思想。其自题画像云:“僧乎不僧,而不得不谓之僧;俗乎不俗,亦原不可概谓之俗。不参宗门,不讲义录。既科呗之茫然,亦戒律之难缚。有妻有子,吃酒吃肉。奈何衲裰领方,短发顶秃。儒者曰‘是殆异端’,释者曰‘非吾眷属’。咦,东不到家,西不巴宿。何不袒裳以游祼乡,无乃下乔而入幽谷?然虽如是,且看末后一幅。竖起拂子,一喝曰:‘咄!唠叨个甚么?都是画蛇添足!’”不仅形象,而且准确。吕留良属于那种“不平则鸣”中的善鸣者,其习性异于同侪,而诗作亦较晦涩,“观其诗,率为故国发愤,时若犷厉,要非可以饰为者”(章太炎《书吕用晦事》)。
吕留良之诗是明清之际士人心态的写照,关涉政事,故通解不易。俞国林先生感晚村之气节,以二十年之力研治其诗,成《吕留良诗笺释》,皇皇三册,蔚然大观。其书之优长,可概括而言之:首先在于资料收集,搜罗众本,去重辑佚,洵为目前收集吕留良诗歌最为完善的著作;其次在于以时代编次作品,对每首诗的写作时间详加考证,甚至精确到日,知人论世,裨益非细;复次在于体例改善,于常规的校记、笺释之外,又增加有“资料”一项,备收与本诗相关的墓志、碑传、序跋、唱和、题署等文献,为读者提供学习研究之便利,兼具文学与史学的双重功能,文史互证,可为别集整理的新范式。又于书前附有大量与吕留良相关的插图,如画像、手迹、信札、画作、版本书影、宗谱等,便于读者更加亲切地了解其人、其诗。此书之优点,凡读此书者皆能受惠致用。
此书插图于书首,有九十余帧。读书先读其图,尤易发思古之幽情。吕留良之小影、遗像置于前,睹像思人,令人肃然。此书图录多访自公私藏书,亦有拍卖图录,更为难得的是,俞先生笺注吕诗二十年,其间广泛搜求版本遗迹,仰顾山房(俞先生之书斋)藏品就有《大义觉迷录》雍正内府刻本、《唐荆川先生传稿》康煕天盖楼刻本、《二程全书》康煕御儿吕氏宝诰堂刻本、《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康煕四十三年吕氏家塾刻本、《吕晚村墨迹》民国六年影印本。图录有助人们更多地了解吕留良其人其诗,如《吕留良评点杜工部全集》,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年刻本,不仅保留了吕留良的评点,而且有其子吕葆中跋,跋语云:“忆自丱角时,家君子手批工部诗,朝夕讲解,且训学诗宜从老杜入手,谓是浑然元气,大吕黄钟,不作铮铮细响,五言七言当于此求其三昧。”于此,大致可以了解吕留良的学诗主张。
体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古籍整理的质量。一首诗笺注由校记、笺释、资料、注释几个部分组成,这大大方便了读者。如《衡阳周令公同孟举过村庄小饮赠句次韵奉酬》二首,“校记”引管庭芬钞本注出异文,诗中“老拳争健手谁毒,苛政行觞尾亦婪”,一作“老拳毒手谁当健,卿去吾眠亦大婪”。这类异文主要是作者修改诗作的结果,在讨论诗作技法和内容时,对异文作比较分析会丰富人们对诗歌的理解。“笺注”体现出作者的考据功力,诗歌系年及重要说明都在这一部分出现。此诗说明部分如下:
按,晚村此诗用典深奥,今稍作钩稽,差可解读。然尤有两处需更为考证与辨析者,方能不误解其意。第一处,第一首“故宫遗事夜深谭”句,此是周氏为编纂《明纪野获》而询问于遗民故老者,所深谭者不外乎明纪遗闻,据王船山《明纪野获序》:“藿园周子摭遗文,攟稗说,广诹咨,叙一代之典,成《明纪野获》二十卷,示夫子而俾述其指。……藿园之惩此而博采,以资论定也,其情贞,其志远,其学不倦,诚有弗获已者,故曰洵哉可以俟来哲矣。……藿园以渊涵霞建之才,谢世荣以孤游,历燕、赵、吴、越,访故家之藏书,问遗民之记忆,以起二百八十余年九京之先进相为挹注。”(《船山遗书》第一五册)第二处,第二首“不爱轻肥犹失脚”两句,前句晚村自指,后句盖喻周氏,所喻之事不详,或即严氏所谓“欲购致周”者耶?
这样的笺注需要对大量资料的阅读、梳理才能做到准确,而不能确定处,笺注者在存疑后也提出理解的思路。“资料”则列出吴之振《同令公过用晦》诗二首,这不能仅作资料看,对理解吕诗亦多有帮助。“注释”沿袭旧注体式。多征引旧典,而不轻易出己注,但有些句子即使引用旧籍,并不容易让读者明白诗意,如“三食神仙性避芸”,只引旧籍指出“三食神仙”的出处,而“性避芸”未必人人都明白,芸,香草也,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性避芸,意为生性不喜芸草之味,故避之。这样做会方便读者。
有关笺释的部分,考辨精细,尤当注意,如《送别令公再次元韵》诗,笺释详考晚村与周藿园往还之事,指出晚村与吴三桂有书信往返、周藿园为吴三桂说客云云,皆未有之事。晚村《送周令公》数诗,显为挽留之辞,末言“但存篱菊性,好忍落英餐”云者,亦遗民独善其身之意。篇幅较长,其考析内容,有理有据,可为确论。
从读者使用此书角度看,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可能和空间。如吕留良《耦耕诗》墨迹,上海博物馆藏,载《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四)》,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夏盖攒室未可留”,而俞本(俞国林《吕留良诗笺注》)作“石镜铜垆未可留”;“生来不带看山眼”,俞本作“生来不带看花眼”。攒室,暂时置放灵柩之所。而石镜铜垆为晚村避乱所居之地。诗作于康熙四年,晚村三十七岁。诗言“夏盖攒室”,以备后事,当为一时之意,且“室”为仄声。从格律和内容分析,“夏盖攒室未可留”不及“石镜铜垆未可留”稳妥。而“看山眼”改为“看花眼”,不是平仄问题,应是内容方面的要求。结合书中所集资料,原作似作“夏盖攒室”,柯崇朴《吕晚村先生行状》云:“至丙午岁,学使者以课士按禾,试朝传唱,竟不复入,遂以学法除名。一郡大骇,亲知为之短气,而先生方怡然自快。”陈祖法《祭吕晚村先生文》云:“岁癸卯,学使者来,君先一日,盛服整容,再拜而告曰:‘予从此不复为诸生矣,敢辞。’予愕然。随出示《耦耕诗》,予读竟,曰:‘谨如命。’”当为叙同一件事,时间或有误。“随出示《耦耕诗》,予读竟,曰:‘谨如命。’”当以“夏盖攒室”明以死相决,故“谨如命”。
吕留良《和种菜诗》,载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2春季拍卖种菜图录。原诗题下小序曰:“自牧示和种菜诗戏用其韵。”俞本《和种菜诗》小序云:“自牧出示时辈和《种菜诗》甚夥,皆不堪置目,不觉失笑,走笔和之。”二者比较,手迹诗册措辞温和,不似俞本诗序锋芒锐利,批评毫无掩饰。由此可见,吕留良虽然高傲,甚至目中无人,但册页当为赠人之作,还是留有余地。俞本笺释云:吕序所谓“不堪置目”者,当有所指,故吴之振《自和种菜诗》谓“论担街心买大瓜”,吕反诘曰“此间那有故侯瓜”。并辨析“种菜”与“种瓜”之别:“‘故侯瓜’指召平,召平乃秦之遗民,‘种菜’与‘种瓜’实有本质之区别,前者为‘隐士’之生活方式,后者为‘遗民’之精神操守。”此处解读甚为透彻。诗册和俞本对比,甚有意味,诗册云“自牧示和种菜诗戏用其韵”,而俞本序“自牧出示时辈种菜诗甚伙,皆不堪置目,不觉失笑,走笔和之”。诗册题目回避对和菜诗的评品,只是“戏用其韵”而已,俞本诗序的字面意思是,和吴之振《种菜》诗甚多,“皆不堪置目”。吴之振诗云“闲人休作东陵看,只种菘葵不种瓜”“年来百事多求益,论担街心买大瓜”,显然,吴之振没有说自己种“东陵瓜”,自己买的也不是“故侯瓜”。那么,吕留良“燕麦兔葵争一笑,此间那有故侯瓜”是针对谁呢?当时《和种菜》诗者众,确有人用了东陵瓜或故侯瓜自喻的,如宋实颖《再和》云:“挑灯读尽残书卷,只喜东陵看蔓瓜。”“带甲满天云水畔,何人能识故侯瓜。”传吕留良曾有自题居室联:“囊中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见其狂傲之性。他评众人《和种菜诗》“皆不堪置目”,未免刻薄。黄宗羲亦有和诗,同载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2春季拍卖种菜图录,其中诗序云“示以唱和之作,珠玑满目”,与吕评截然不同,此为性格使然,与诗高下无关。
因有俞先生所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才有上述思考。图片及资料丰富确实为本书一大特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太费时费力,甚至费钱。
俞国林先生编务之余,着力于此,其前言叙及成书过程:“予自丁丑负笈京师,即录钞晚村《惭书》,后亦陆续收集相关著作。甲申春,始起校订晚村诗集,并作笺释,纂辑体例几易其稿。及今成帙,十数年矣。”时在甲午岁。郁震宏先生序云:“每归里,必要予聚,聚必谈晚村诗。”所谓“是心苟真,金石为开”。历时二十年,成此巨帙,其间辛苦,何足言哉!陆机云“每自属文,尤见其情”,能不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