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

    留给莉莲的东西

    李彦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9月30日   03 版)

        不少人看到过,白求恩在太行山留下的临终遗言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那面缴获的日军大旗,留给莉莲。”

        莉莲是谁呢?70年过去了,无人知晓。

        1987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了。同班的20人中,10个选择了去美国继续深造,只有我一人,选择了去加拿大。冥冥之中,我感到那片遥远的土地上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呼唤着我,赋予了我无法言说的使命感。

        和今天的年轻人谈起白求恩,他们常会感到不可思议。然而,我们这一代人,是背诵着《纪念白求恩》长大的,早已把他所代表的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融化在青春的血液中,毕生难忘。

        在英雄故乡看到的一些现象,曾令我深深地惆怅。这位中国人民心目中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他的故乡,却是个毁誉掺半的人物。人们要么对这个名字懵然无知,要么仅仅听闻过一些流言蜚语,便给以轻佻的评判。

        西方社会对白求恩的微词,除了源自冷战思维的余波之外,也基于他在婚恋上与众不同的率性与浪漫。我却不以为然。因我看到的,是一个直面真实的勇者。那种果敢与坦诚、光明与磊落,相较于遍地开花的投机钻营、世故圆滑、谄媚逢迎、尔虞我诈,恰是人类稀缺的珍贵品质。

        白求恩多姿多彩的一生,除了在身后留下众多感人肺腑的不朽篇章之外,也激发了想象力丰富的作家灵感如泉,任思绪飞扬,探索人性之深邃复杂。

        “白求恩绝非完美无瑕。”我的师姐熊蕾、一位中共老前辈的女儿如是说,“事实上,恰恰是中国革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还有中国的老百姓教育和影响了他,最终成就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在滑铁卢大学中国现代史的课堂上,我常常会按捺不住,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们讲述起中国人民心目中这位不朽的英雄。每当看到青年学子们目光中燃起的火花,看到他们匆匆记下这重如千钧的名字时,我才会长长地舒一口气。

        多么希望世人皆知:一个人虽然早已离去,但他的英魂不散,他所代表的人类最崇高美好的精神将永存。

        2009年深秋,在白求恩大夫逝世七十周年的那个日子里,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和魁北克孔子学院联合举办了一场研讨会,邀请来自加拿大东西两岸的学者和专家,在白求恩忌日这一天,从四面八方齐集于蒙特利尔市。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白求恩大夫的生平,从他的童年轶事探讨英雄的心理成长、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和奉献、到他在医学领域里的发明研究和杰出贡献等等。这些内容,远远超越了我们从小便耳熟能详的华北抗日战场上救死扶伤的故事,使白求恩的形象更趋丰满和人性化,加深了我们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爱戴。

        午间休息时,我们率领全体与会者,步行穿越蒙特利尔闹市区,来到一条繁华的大街上。在晴朗的蓝天下,伴着《国际歌》的乐曲声,我们轮流上前,向矗立在街头的白求恩雕像,敬献上一支支芬芳美丽的鲜花。

        在那个动人的时刻,仰望秋风中飘然而落的红叶,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可叹街头驻足观看的众多行人,几人明白我悲从何来?那绝非单纯地对一个英雄人物的崇拜。那关乎到我们回首来路,检视足迹时,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审判。

        今年5月底,我们在滑铁卢举办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纪念白求恩的中国图书图片展上,加拿大联邦政府国会议员皮特·布莱德(PeterBraid)先生在发言中提到,当他还是青年学子时,曾专门撰写过一篇介绍白求恩的论文。在我的探询下,他欣然同意把那篇论文递交给我们,在中国发表。

        今天,随我来到北京的,还有加拿大医学研究员约翰·摩尔(JohnMoore)先生。他带来了与同事们研发的最新成果—用于心脏瓣膜手术的模拟心脏,将这套价值两万三千美元的设备捐赠给中国的医学院,以此表达他对发扬光大白求恩精神的信念。

        在我的祖国大地上,我也欣慰地看到,还依然存在着入污泥而不染、坚持为理想奋斗的人们。

        2013年夏天,我有幸见到了“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的一批志同道合者,从他们那里,得知了刚刚发现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毛泽东与白求恩合影的消息。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终于找到了白求恩亲密战友的儿子——比尔·史密斯(WilliamCecil-Smith)先生,通过多次采访,挖掘出一百多年来这个家庭三代人与华夏大地之间千丝万缕的不了情,也终于揭开了一个谜底。

        莉莲,就是比尔的母亲。

        1977年,在莉莲去世后,比尔从母亲卧室梳妆台上的一只黑漆木盒里,发现了一个残破的信封,里面珍藏着保存了近四十年的、白求恩赠送给莉莲的毛泽东与他的合影,还有他在临终前两个月写给莉莲的最后一封情深意长的信,邀约她一同奔赴晋察冀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撰写了报告文学《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

        我并不孤独。在我的祖国,理想的火焰没有泯灭。这一切,极大地鼓励了我们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追求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今天,比尔·史密斯老人终于踏上了他魂牵梦绕了一生的华夏大地,把他和母亲莉莲两代人保存了76年的珍贵历史文物,带回到世界上最适宜存放它们的地方。

        蓦然回首,我突然间悟到了,28年前奔赴加拿大留学时,冥冥中那个神秘的使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