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舒晋瑜)“2014年的原创科幻长篇新书出版量不足30部,正式发表的短篇也限于200篇内。中国这样一个大舞台,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科幻作家们仍是那么的形单影只。”近日,在讨论“中国科幻文学新生力量在哪里”时,《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形容科幻的现实图景,因为仅有的两家专业科幻杂志,在2014年也只剩了一家。尽管刘慈欣获第73届雨果奖给中国科幻文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现实的中国科幻文学仍不容乐观,喜忧参半。
姚海军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科幻染上了明显的后发综合症,即作为后发力量,中国科幻短时间内便在创作方面完成了西方科幻百年史中各种流派思潮的试验,而自身却因此难以在某一时段形成明晰的创作主潮。同时,在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幻也仿佛压缩了时空,将西方科幻百年产业发展的线性过程变成了中国特有的分布式发展。“尽管我们还未完成从杂志时代向畅销书时代的过渡,却已经在科幻动漫、游戏、影视,甚至主题公园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探索。混乱与浮躁、光荣与梦想是这一后发综合症的典型表征。”
2015年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之后,各方面对中国科幻的关注空前热切,但后备力量的储备仍然有些青黄不接,新生力量的成长和现在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中国科幻的新生力量在哪里?刘慈欣从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读者中发现了中国科幻的未来。“主要读者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并在明显高龄化。这有历史原因,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把科幻当作工具性科普,那时几乎都是少儿科幻。但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这群读者的基数很大,而且充满活力”。而王晋康发现,全国主流作家有几万人,而科幻作家比例很小,真正富有科幻情怀的作品不是太多,更多的是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