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舒晋瑜)因鲁迅、周作人兄弟在此居住,北京西城区八道湾胡同十一号宅院从此跻身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史最重要的建筑之列,但八道湾十一号的重要绝不止于“名人旧居”。9月13日,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周氏兄弟研究专家黄乔生最新力作《八道湾十一号》(三联书店)发布会在京举行,学者孙郁、黄开发及黄乔生围绕周氏兄弟之间的故事展开对谈。
《八道湾十一号》以八道湾十一号这座历史名宅为线索,探寻周氏兄弟的故事与人生。在拆迁浪潮席卷名人故居、八道湾十一号鲁迅兄弟旧居岌岌可危时,本书的面世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据黄乔生介绍,这本书的写作初衷也是希望人们能了解与这座宅院密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和历史,以此留存这份宝贵的记忆遗产。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两位重要的文化巨人,鲁迅和周作人系一奶同胞,无论是文学理想还是日常生活,兄弟俩都关系亲密,不分彼此,为什么在八道湾十一号聚居了不到4年,就发生了“兄弟失和”,从此“动如参与商”?在八道湾分道扬镳之后,兄弟俩又选择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方式,一位成为文化英雄,另一位却走上“附逆”之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霄壤之别?八道湾十一号这样一个私密、封闭的空间发生的一切“琐事”,对鲁迅、周作人的人生选择,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他们的分道扬镳,和他们在八道湾十一号的“失和”是重合的。在《八道湾十一号》中,八道湾十一号内的“私人生活史”,首次得到了完整细致的梳理和曝光。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上,鲁迅是一个责任心极重的人。在《八道湾十一号》中,我们能够清晰完整地看到这一点:八道湾十一号系鲁迅为全家人定居北京而悉心购置、打理的一处房产。黄乔生认为,鲁迅设计这样的大家庭模式,也是为了能让自己和周作人照顾建人的小家庭。周作人成为争议性极大的历史人物,是由于他在抗战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时,选择了向日本侵略者“附逆”。对于喜欢周作人的读者来说,显然无法绕开这种尴尬。与之相反的是,鲁迅在离开八道湾之后,仍然坚持“启蒙主义”文学理想,走上了一条“决不妥协”的抗争之路,直到生命尽头。
最近几十年,八道湾十一号渐渐沦为大杂院,并且在席卷旧城区的拆迁浪潮中面临被拆毁的危险。尽管目前在八道湾十一号旧宅上建起了北京三十五中学,暂时保护了这座院落,但关于历史的记忆和反思仍然十分脆弱,这是三联书店向读者郑重推荐《八道湾十一号》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