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初三孩子都对生活如此有痛感。朱夏妮恰好是被选中的那个,她怀揣画笔、录音笔、摄像机活在珍贵而鲜活的初三生活里,她被生活给她的压力硌疼了,就在深夜的时候,写下来。读朱夏妮的文字,除了诗人的跳跃,以及并未逃出她这个年纪的天真,这部作品里,最让我欢喜的是,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重要。
写过诗的孩子,对生活常常有比喻的愿望。翻开朱夏妮的这册日记体小说《初三七班》,仿佛立即拧开了一个热腾腾的生活现场。她写某个同学见到老师以后都用那尖尖的声音喊“老师好”时,这样比喻:“周雨歌他们都认为她没从小学成功过渡到中学。”
这是嘲笑那同学的幼稚。
在这部名叫《初三七班》的长篇小说里,朱夏妮没有用第一人称,而是以一名叫做“周雨歌”初三女生的视角来写。像她这样的年纪,虚构能力大于等于一。所以,阅读一个中学生的小说,其实就是在阅读她的生活简史。
朱夏妮的生活简史是什么呢,除了应付同学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老师们的斗智斗勇之外,朱夏妮写下了她对初三生活的各种吐槽。差不多,这本书里不时会跳出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式的金句,以及超过她年龄的冷静。
她写一个男生的眼睛小时说:“他的眼睛像画了眼线。”
暑假结束,周雨歌送阳阳离开广州的时候,朱夏妮将自己的心绪加了进去:“每次去机场或火车站送别人时,周雨歌都想要是自己也能走多好。”这样的句子,大于初中生的认知,这种靠近生活哲学的语言将朱夏妮与她的同龄人拉开了距离,当其他孩子沉浸在学科内容和具体的考试成绩里时,朱夏妮已经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复数。
学校的校服不好看。可是照规定,又不能改。结果还是有学生自己偷偷地去改了。周雨歌一眼就发现了宋可欣改裤脚,问她在哪里改的,多少钱?
这惹得宋可欣很紧张,对周雨歌说,你不要这样看着我,你这样看着我会引起别人注意的。
周雨歌反讽宋可欣说:“你改裤脚不就是给人看的吗?”
这便是朱夏妮笔下的初三生活细节。这种冒着被老师训斥的改动,其实就是个体审美对抗集体审美,是个人的觉醒。而朱夏妮写下这样的细节,让我看得无比欣慰。
的确,因为家庭教育的缘故,朱夏妮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即使是成年的老师,在她的眼睛里,也常常露出一种长期囿于职业的狭窄来。她笔下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朱夏妮这样写:“下课前,语文老师说:这个周末我去坐了那个武广高铁,一点都不摇,坐在上面我觉得身为中国人,我很骄傲,我们国家越来越强了。不再是什么所谓的东亚病夫了。你们看老师我还是很爱国的,希望你们抽空也去坐一坐。”
语文老师的爱国本来是很平常的情怀,然而,朱夏妮所记下的这件事情的逻辑恰好是集体主义时代的价值观,国家的强大体现在建筑的高大漂亮上,公路的宽敞明亮上,以及火车的速度上。语文老师所传递的价值观是一种狭窄的民族自豪感。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让别人觉得国家强大的并不是高铁一点都不摇,而是坐高铁的人温暖,讲卫生,懂得尊重人。
朱夏妮将语文老师集体主义爱国观特地白描了一下,充分说明了,她们这一代孩子,已经越来越远离意识形态的梳理和说教,她们离常识更近了。
朱夏妮笔下的有些句子,让我会想起她将来成长的方向。比如这句金光闪闪的句子:“女生建立友谊的方式就是:大课间一起买东西,一起充校卡,一起上厕所,一起在女厕所里冒着很大的风险骂老师。”
这样的句子有股说不出的轻度钱锺书症状,以及对初三生活的爱恨交加。
是的,不是每一个初三孩子都对生活如此有痛感。朱夏妮恰好是被选中的那个,她怀揣画笔、录音笔、摄像机活在珍贵而鲜活的初三生活里,她被生活给她的压力硌疼了,就在深夜的时候,写下来。
正好,她的录音机记录了一个男生恶作剧班主任的事情。这个叫陈嘉轩的男生竟然在清明节的时候用匿明的手机给班主任何颖发了一条短信:祝你和你的家人清明节快乐!
老师当然恼火,开始调查这个号码到底是谁的?同学们形成了一个攻守联盟,替陈嘉轩保密。却也没有用。因为不几日,陈嘉轩便接到了刑警大队的电话。原来,班主任的老公竟然是警察。
班主任的老公是警察,这一点有可能是朱夏妮的虚构。这更像是一个比喻,也就是说,在初三阶段就挑战班主任这样的权威,注定是失败的。当然,也有可能,这个和老师恶作剧的情节本身是虚构的。但让一个同学去和班主任玩恶作剧。这简直打破了初三生活的平衡,就像是中考结束了,学生们疯狂撕课本一样。我相信,这种疯狂的细节,在每一个被学习压力反复冲击下的学生心里,都有过片刻的想法,只是,他们永远不会实施而已。
读朱夏妮的文字,除了诗人的跳跃,以及并未逃出她这个年纪的天真,这部作品里,最让我欢喜的是,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重要。《初三七班》里多次写到父亲和母亲,朱夏妮的父亲恰好是一个熟悉的朋友。父亲这个日常角色给朱夏妮提供了常识的参照,在小说里,当周雨歌问爸爸如何看待同学中有人崇拜希特勒时,父亲的回答非常具备常识:“他爸爸说,尽管郑皓渊崇拜希特勒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你不要受他影响,但他自学德语、研究德国历史和文化的钻劲儿,值得周雨歌学习。”
正因为有着如此明白而接近常识的父亲,朱夏妮的写作才从学生腔里脱颖而出。她笔下的初三不仅仅有了对错和是非,热烈和残酷,也有了疼痛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