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关于丝绸之路,我们都会有很多浪漫的想象,由于史料严重不足,即使是一些学者也难免会以想象来填补零散史料之间的空隙。本书则严格依据文献和文物,特别是近数十年来发现的各种材料,诸如意外保存下来的官方文书、私人信件、商人税单等等,来复原一个真实的丝绸之路。作者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并且贸易的规模极其有限。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纸张、金属、香料、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宗教、艺术、科学技术具有更大的意义。也就是说,丝路可能并不像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繁荣,但丝路的历史意义和独特魅力却并不会因此而减损。
【城市史】
多年对北京乃至中国的城市变迁史、城市化进程、土地政策、市政建设以及古城保护等问题密切关注、深入调研并跟进采写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王军在成名作《城记》之后的研究与写作视角有所拓宽,深度亦有加强。这些变化体现在其新著《历史的峡口》中,九篇长文即为其近年来针对上述领域的拓展之作。书中涉及从圆明园的命运折射东西方文明冲突、北伐后南京的“首都”规划纷争、梁思成夫妇的建筑史地位、北京城市建设的未来畅想,这些王军常年关注的话题,按他在该书“前言”中所说,“这当中的一些文章,我一直希望扩为专书”,但“刻下中国的改革千钧一发,时不我待”,所以他将书中谈及的这些带有反思精神的关乎国民福祉的问题写来引发读者思考,进而为改革提供些微助力。
【传记】
在美国知名传记作家司各特·伯格笔下,美国出版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有些古怪的脾气、对编辑职责的清醒认识,以及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与非凡的文学鉴赏力,都在这部传记的讲述中变得立体。在珀金斯的编辑生涯中,曾经手无数文学书稿,编辑之“发现的意义”被他诠释得很充分,托马斯·沃尔夫、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等文学天才便经他的发现、建议、帮助下写出并出版一部部位列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而在编辑与作者打交道的过程中,珀金斯的慧眼和人格魅力起到决定作用,不仅为美国文坛、全世界的读者推出那么多好作品,其意义甚至不仅引领时代文学风潮、影响彼时公众文学品位的程度。在互联网普及、数字化泛滥的今天,重温这部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中包含的编辑之力、文学之美和往事的趣味,实在必要。
【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在书中将笔触指向两个在战争中挣扎、成长的年轻人,通过他们各自命运的递进、起伏,来细致入微地发掘人性的光芒,这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显得尤为可贵。作者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女主人公是和在博物馆任职的父亲相依为命的视障女孩,男主角则是孤儿院中长大的纳粹军人,他们的人生在同一时间轴上在各自空间范畴平行发展,直到交叉。作者的叙事有着非常沉得住气的从容,以近乎缓慢的节奏娓娓道来,让匮乏的物质条件下、前路莫测的命运走向里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彩滋养人物的内心,电台、博物馆、亲情、凡尔纳,这些美好愈发衬托出战争的罪恶和人性力量的伟大。该书问世后,先后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多个欧美文学、图书奖项。
【博物】
这是一本讲述树木的知识的书,介绍了树木是怎样诞生的、树木的种类、生长分布及其成因,还有它们如何与周围的生物竞争与合作,并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很多事情何以如此。诸如它们怎样从地下吸收大量的水分,然后把这些水分蒸腾到大气层中;树木之间怎样相互交流、借风捎信,来警告其他树木周围正有大象或长颈鹿靠近觅食;树木怎样模拟害虫的激素气味,以便引诱害虫天敌捕食正在蚕食其树叶的害虫……像前些年BBC拍摄的纪录片《植物私生活》一样,本书轻而易举唤起了我们的惊奇之感。但本书也并不仅仅是一本科学普及的书,它还是写给大树的一封情书,一篇充满英伦气息的浪漫诗文。作者呼吁人们对树木抱以一种“尊重的精神”,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然的鉴赏家”,“这种鉴赏力包含了知识与爱心的结合。二者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