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8月12日 星期三

    “文学生活”调查之13

    新媒体对文学经典的传播

    孙俊杰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8月12日   11 版)

        提倡“文学生活”研究,就是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为此,山东大学文学院联手校内外专家,于2012年成立了“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中心”,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128ZD169),温儒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这里发布的是该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点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生产与消费,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网上阅读、电子图书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一方面“轻内容”的网络文学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但同时,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也起了不容轻觑的极大作用。在这个传播网络化、阅读移动化、时间碎片化的时代趋势下,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为读者创造更为优良的文化空间,从而提升社会的文化品位。

        以莫言《生死疲劳》为例。《生死疲劳》初版于2006年1月,并入选当年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但在莫言获诺奖之前,媒体对《生死疲劳》的宣传并不多,它并没有得到读者的重视。在莫言获奖之后,媒体对他的一次采访中,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这一新闻被多家媒体以“莫言推荐《生死疲劳》”的标题进行报道。此后,“《生死疲劳》像暴力诗歌”、“《生死疲劳》:魔幻当代史”、“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在罗马尼亚发行”诸如此类的报道亦常见诸于各大媒体;凤凰读书“读药”第89期更是整版对《生死疲劳》的解读刊载;莫言并做客搜狐谈《生死疲劳》;在腾讯读书2013年9月份的“本周热推”图书中,《生死疲劳》连续几周都位列其中;中国网新闻中心在2013年10月9日依然刊登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推荐《生死疲劳》”,借新一年的诺奖时机力图再次掀起经典阅读热。在各大读书网站检阅莫言的作品,可以发现,《生死疲劳》都有着相较莫言其他作品较高的点击率。

        贾平凹的《带灯》是2013年的新作,它在腾讯读书上的点击率远远超过了贾平凹的其他作品,包括曾引起巨大争议并一度成为禁书的《废都》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网络宣传功不可没。2013年1月10日《带灯》电子书在腾讯网站独家发售,腾讯为此做足了宣传的功夫:如用户登录QQ时自动弹出窗口推介《带灯》,注册了“贾平凹-带灯”的官方微博等等,而中国的QQ注册用户有几亿!这就意味着当他们登录QQ时,《带灯》的信息就会自然地灌输进来。尽管它的电子书的价格是12元,相比其他电子书通常5、6元的定位稍高,内容也偏向相对成熟的读者,但一个多月的时间即创下了销售12000余册的佳绩。加之新浪、搜狐、凤凰网、中国作家网等都抢先刊文对之进行介绍,使之迅速成为阅读的一个小小热点,高于《废都》和《秦腔》的点击率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作家与媒体合力重磅持续不断的推荐、造势,对具有“跟风”阅读倾向的人们的阅读无疑起到极大的暗示和促进作用。

        事实上,网络对经典的传播可以无处不在。如每个读书网站所列的阅读、销售或推荐排行榜,新书推荐、书讯、电子书的下载,尤其是大量受众的参与和互动形成的口碑式效应等等,其速度之快,传播之广,影响之巨都非传统阅读可以比拟。

        电视作为新媒体的一员,对文学经典的传播可以具有多种途径,如改编自文学经典的影视,但以推介图书、引领阅读为主要目的的莫过于特定的读书节目。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八分钟》作为日播出节目,每天向观众介绍一本书,虽然时间短,却汇聚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它所推介的图书中,不仅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如莫言的诸多作品,王安忆的小说,还有众多的外国名著、中国传统经典及其他诸多未入中国内地文学史的作家作品,如汪精卫的诗词、台湾女诗人夏宇的新作、香港作家也斯的作品、木心的小说和诗作、华裔作家的创作等等。在此,《开卷八分钟》对年轻作家新作的推介,对传播时代的文化是极有意义的,虽然这些作品还没有被列入经典,但同样是当下的优秀之作,对港台华裔作家作品的介绍,更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观照。这体现出《开卷八分钟》不拘一格、年轻、开阔而包容的眼界和风格。同时,《开卷八分钟》引导人们阅读,不仅给人们呈现一个较为客观的阅读立场——如对张承志的散文集《五色的异端》,指出张承志是个作家,而非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指出书籍的价值所在,如对胡适著作的引领。作为一代思想家和文化名人,胡适的著作庞大芜杂,普通的读者该如何选择?《开卷八分钟》给人们推荐了胡适的《容忍与自由》。理由是:这本书是目前市面上能找到的关于胡适庞大著作的最好的一本读本,虽然它忽略了很多东西,但它的重点不在于胡适在各门领域中所作的贡献,而让人看到他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思想界的启蒙导师的理由。这种精选无疑是具有极大的价值的。《开卷八分钟》以选择、介绍有价值的经典书籍实现了“希望让观众用最简利的方式碰触到书籍的精髓,进入一个又一个迥异又奇妙的书中世界”的节目意图。

        推介图书的多样性也正是电视读书栏目的共性,央视科教《读书》节目2012年播出的一百五十多期,就推出了老年生活系列、给孩子的书、我的父亲母亲系列、大学公开课系列节目、推理小说、当代作家系列等,内容涵盖了儿童文学经典,中国推理小说、上古神话、传统文学经典以及西方名著诸多经典书籍。相比较而言,央视科教《读书》对当代作家作品的解读,涉及作品的风格、语言、主题、人物等各方面,带有更为浓郁的学术气息,又能不拘泥于书,书里书外纵横捭阖,引领阅读的同时注重提升人们的审美品味和对生命的感悟。2013年改版后的《我的一本课外书》更活泼和大众化,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向人展示阅读在不同时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历史变迁和对人生的深刻意义。同时,它亦通过在全国海选读书达人秀的特别节目,在青少年中掀起读书的热潮。这些都离不开电视作为全国性主流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由此可以看到,虽然电视读书在宣传速度和广度、信息量、互动性等方面无法和网络读书相比,但它自身拥有的优势是网络读书所不具备的:它以影像的方式不仅融合了视觉和听觉,而且融合了娱乐和文化,更重要的,无论是话题的选定和专题的深入,电视读书比较网络读书都更具功底。

        虽然仅仅是对网站读书频道和电视读书节目对文学经典传播情况的简略考察,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新媒体对文学经典传播的巨大功效。电视与网络的结合,也可以优势互补,扩大电视读书节目的影响力。这是正能量的辐射。新媒体通过其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力有效地引导阅读的倾向。

        当下新媒体的读书栏目很多,大众的阅读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新华悦读曾连续刊载《中国人不爱读书尤甚图书阅读量不及泰国》《柳斌杰:中国人要在精神上立起来必须读书》《阅读浅俗化关乎“民生”》等文,新浪也发文《国内阅读功利化现象严重不爱名著爱“技术”》等,对当前的阅读状况深表不满和忧虑。在网络读书中,阅读的功利化、浅俗化、娱乐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生活方式既是客观的存在,也是构建的结果,网络阅读是由新媒体和读者共同建构的,读者和新媒体同样彼此促进和建构。当新媒体面对大众进行呼吁时,自身必须反省的是:在阅读网络化的时代里,新媒体给大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阅读氛围?

        显然,新媒体陷入了一面对阅读状况不满,一面却又对此推波助澜的怪圈。打开较有名气的阅读网站,扑面而来的往往是充满诱惑的各种浅俗化的信息,向人们灌输着浮躁、娱乐的当下的生活方式。对网络读书频道的设置,在点击率的指挥棒下商业气味过浓,使人炫目的是流行网络小说的天下,是色情与暴力的图说,是很多网站的一个共性。各大读书网站上,流行网络小说数量犹如浩瀚的海洋,经典作家作品电子图书库藏的建构却很不能尽如人意。检索腾讯、新华等知名的媒体网站读书频道,可检索阅读的文学经典数量还偏少。事实上,新媒体对大众的阅读现状表示忧虑之时,很多读者同样对当前各大网站内容浅薄的图书内容颇有微词。

        新媒体对文学经典传播的巨大潜力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网络时代,网络阅读既然是势不可挡的事实存在,更重要的显然不在于网络的芜杂如何损害了人们对文学经典、对文字之美、对深邃精神的欣赏和探寻,而在于看到新媒体给文学经典的传播提供了同样的巨大的便利和可能,同时更好地利用它、完善它去促进、提升人们的品质和高度,使“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永远只是一种忧患的假设,那么,拥有话语权与影响力的新媒体要更好地发挥对经典文学、时代文学的传播,“让名著走向网络,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促进全民更为理想的阅读,既需要相关的支持,更需要自身的不断完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