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7月29日 星期三

    博物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7月29日   08 版)

        位于法国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城”,是欧洲最大的科普博物馆,该馆专门设立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维莱特班”,许多中小学将整个班级搬到“科学城”,每学期在这儿上一至两周的课,利用博物馆知识、设备、实物等资源,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亲手完成科学小实验等,博物馆每年要接待约250个“维莱特班”。(见7月19日《人民日报》)

        据悉,法国有一种独特的“星期三现象”,每到周三,中小学教室几乎空无一人,学生们都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做实验,“穿越”历史,感受人文、科技,感悟和认识世界,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第二课堂”。据了解,这种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嫁接”的做法,在西方国家很普遍,而且通过门票优惠鼓励青少年学生去“蹭馆”“泡馆”,如法国卢浮宫对14周岁以下的孩子一律免门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博物馆为教育服务的功能远未得到开发,博物馆普遍缺乏融入国民教育的战略,教育部门也缺少把博物馆资源当作中小学“社会大课堂”的意识,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更未形成制度化,孩子们自行逛博物馆的次数与时间也非常稀少。中小学生普遍生疏于博物馆,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应试教育占用了学校及学生的大量时间。

        西方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博物馆的功能既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又给孩子们看到了实物,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重要在于,为孩子们提供了动手参与的机会,非常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这恰恰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软肋,是中小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影响到国家的创新力。

        由此可见,让博物馆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时不我待。博物馆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教育与文化资源,把这些资源与课本教育“联姻”“嫁接”,肯定比坐在教室里乏味地读课本效果要好得多,可以想象,如果能在科技馆里上物理课;在历史博物馆讲三皇五帝;在鲁迅博物馆说《阿Q正传》,学生们身临其境,眼观实物,耳听课文,切身体验,亲身感受,学以致用,对课本的理解、感悟、记忆,显然是大不一样的。

        笔者以为,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价值与作用,当务之急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将博物馆学习与体验活动融入国家基础教育战略,写入中小学教学大纲,规定博物馆学习课时,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与体验,并布置体验式作文与作业,培养孩子们对博物馆的喜爱与兴趣。二要开发和强化博物馆服务教育的功能,博物馆要针对教学需求,为中小学量身打造丰富多彩的展出活动,精心设计符合孩子们胃口与兴趣的参观线路与模式等。

        南京市大厂区 尹卫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