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我在《中华读书报》上投稿“走出有知识没文化的怪圈”,谈了当时一些人读书的功利性。而,我想说:“请学习一点科学知识吧,不要做一个假装思考的文化人。”
今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蝴蝶的翅膀”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命题的背景是: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蝴蝶的翅膀是没有颜色的,继而感叹:
原来蝴蝶的翅膀是无色的,于是,引发一系列文学和哲学的思考。当我听到这条新闻时,不禁哑然,用时下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很无语”。
尽管“很无语”,我最终还是决定抽出时间写下这篇文章,因为有些话不得不说: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蝴蝶的翅膀是没有颜色的,不能就作出“原来蝴蝶的翅膀是无色”的这样的结论,因为,几乎所有的物体在扫描电镜下都看不到颜色,扫描电镜一般都是单一色度成像,除非被观察物体经过特定的化学染色和电镜的软件特殊处理,在扫描电镜下物体每像素成像只呈现色彩的无色系明度成像,但是,这并不表示所观察的物体是无色的。这个道理就好像:你对着一个真空管说话,听不到任何声音,但是,不能由此就断定你是一个哑巴一样,因为声音的产生是气流在空气中振动所产生的效果。
也许有人会说,这太专业了,远离语文教学领域,出题者又不是光学物理,离子物理,或者材料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有机会跟电镜打交道,在一个科技活动中,看到一个比较新奇的现象,借题发挥而已,何必计较!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此言差矣!
其实,这种借题发挥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谓对“蝴蝶翅膀”做的文化上的哲学上的思考,完全是在一个错误的判断上进行的假思索。这种思考也许会有一点文学性,如果文笔好的话。但是很容易以讹传讹,以所谓科学观察的名义颠覆人们的常识。这是误人子弟!
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我认为当我们在观察到一种新奇的现象之后,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作进一步的探究,而不是下一个匆忙的结论,然后发出“诗性的感叹,哲人的沉思”,并且四处播散自己的谬误。而即使,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研究人员或者教学工作者,也应该有一种探索精神,所谓“皓首穷经,引经据典”,不正是人文研究应该具有的学术品质么?
“食不厌脍,读不厌精”,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要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多学一点科学知识,而不要诌发胡思做个假的文化人。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