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什么?大学语文应该教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多年来都一直没有回答好的问题。各种知识的混杂,使得语文的“语”和“文”不知到底何指,大学语文常常和文化史、文学史、文体史等交织在一起,没有真正的重心。《新概念大学语文》的编写,对“语文”的概念进行了厘清。主编姜剑云先生在前言中说:“‘新概念’的定位与释义是:其一,‘语文’≠‘文学作品’选集;其二,‘语文’≠‘文学作品’+‘非文学作品’;其三,‘语文’=‘语言’能力+‘文学’素养。”这是一个清晰的“语文”概念,是与以往不辨“语”“文”的否定和突破,强调了语言能力和文学内涵。这本《新概念大学语文》,在编撰中真正注入了“语文”意识,呈现出崭新的样貌。
在厘清“语文”概念的基础上,编者在选文定篇方面进行了大胆扬弃,将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全部放弃,而以中国传统的典范的篇目和当代的有可能成为经典的文章为目标。在对汉语文章的选择中,抓住“语言能力”与“文学素养”,放弃按部就班按照文学史发展线索排列作家的选文方式,大胆跳跃,选取那些最富语言表现力和最能体现文学精神的作品,使得“新概念大学语文”真正完成了“新概念”的目标。
《新概念大学语文》选择的篇目精致又经典,注意了语言的丰富多彩,无论直白和婉曲,无论典雅和通俗,都各有其趣,并在解说中强调了主编所注重和提倡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比如选篇中有杨维桢一首小诗《海乡竹枝歌》:“潮来潮退白洋沙,白洋女儿把锄耙。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侬来爬雪沙。”一首看起来通俗易懂的小诗,一句不经意的“苦海熬干是何日”,解说者却解出了表达的深意:“‘苦海’是双关语,既指大海,又指艰苦的生活。大海何时可以熬干?这样牛马不如的生活何时是个尽头?然而,大海又怎么可以熬干呢?难道我们就真无出头之日了吗?是无奈,是企盼,更是满腔的愤懑和无言的控诉。”一句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解说者解出了盐姑们内心世界的百转千回及其揭示社会现实中复杂矛盾的深意。张岱《湖心亭看雪》写西湖赏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在我们读起来没有什么故事的语言里,解说者却告诉我们:“由想独赏雪景到意外发现,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惊喜,可是,特立独行的作者却反写二位‘见余大喜’,实则表达出自己心中的喜悦,其笔法的灵活善变可见一斑。三人把酒对酌颇似他乡遇知音,可是,一句‘客此’,令作者和读者皆心生寒意。本以为作者会由此结交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没曾设想只是路过此地,今日一别,不知再聚是何时了,怅惘之情油然而生。知音难觅,世事无常的感慨由此悠悠传出,意味深长。”晶莹剔透的美文本已令人心神荡漾,加之解说者进一步解出来的它的表现手法的曲折多变和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就更令人感到余音绕梁的美。这些解说,都能让读者更细心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学手法的魅力。
《新概念大学语文》在编选体例上也体现了观念的更新。根据主编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标,全书上编为相关经典篇目选读,中编为语文知识的介绍,下编为常用文体的介绍。中编的语文知识介绍,完全体现了培养“语言能力”的意思,从汉字的流变到语词的组成、句子的结构、句子的修辞,再到篇章的欣赏,都抓住了“语言”这两个字,体现了“能力”的逐步实现,既有系统的语言流变知识,又能体现完整的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下编的“常用文体例说”则凸显了与实际生活更加贴近的实用文体,“新闻与行政类”只选择了几种日常生活随时能够用到的文体,放弃了专业程度深的文体,如新闻类只介绍“通讯”,而不介绍“深度报道”、“组合报道”之类;“艺术与学术类”选择了文学性很强、生活中常见、人人都可能操笔写作的能够凸显人们“文学素养”的文体,如“解说词”、“对联”、“剧本”、“书评”、“微型小说”等,这些网络文学的热门文体,更符合现实生活的需求,是人人都可能用到的文体。这种体例,不像有些大学语文所选实用文体,你可能一生都用不到,比如法律文书、市场预测报告之类,只是专业人士才用得到。大学语文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所以,他们如果选用这套教材进行学习,当他们进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把自己在大学语文上学到的文体付之实践,并让生活增加文质彬彬的色调。
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日常生活中所能体现出的人的精神气质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富有温文尔雅的气质,这是《新概念大学语文》贯穿的理念,也是值得提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