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7月08日 星期三

    《中国历史故事集》缘何畅销50年不衰

    新世纪,“少年读史热”能否重燃?

    本报记者 陈香 整理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7月08日   06 版)
    林汉达:1900~1972年,宁波慈溪人,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曾化名林涛。解放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被错划“右派”,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1972年7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1979年7月23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大会,为林汉达恢复名誉,平反昭雪。代表作品有《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中国历史故事集》、《上下五千年》(与曹余章合著)等。
    雪岗:1945年生于天津,1949年迁居北京。编审。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前副总编辑、中国编辑学会少儿读物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少儿读物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深谙林汉达写作风格,有“小林汉达”之称。编辑作品有《中国通史故事》《中华人物故事全书》《神圣抗战》《中国儿童启蒙名著通览》等。1978年根据林汉达遗稿《三国故事新编》(50万字)写了《三国故事》(8万字);2011年到2014年,写了《晋朝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清朝故事》,使《中国历史故事集》得以完成。
    《中国历史故事集》
    (含《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晋朝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清朝故事》十卷)
    林汉达、雪岗/著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2015年5月第一版
    158.00元
    李学谦(版协少读工委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王玮(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雪岗(《中国历史故事集》作者之一)
    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
    刘志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郑一奇(编辑家、中国青年出版社前副总编辑)
    颜世佳(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学院历史学科教研员)
    杨雷(开卷信息技术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和人称“小林汉达”的雪岗编写的一部中国历史故事集。该书出版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在孩子们的书架上站立了50年,为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在书中,作者采用“丝珠串线”的手法将各个故事紧密地串连起来,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一体。作者用带有“京味”的语言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如谈家常。该书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经历过一个“读史热”的年代。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发行高达3000万册;面向少年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亦是在此时应运而生,销售高达600万册;《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等一批历史普及读物影响了一代少年儿童。只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少儿出版虽然迎来了市场的高峰期,但凝聚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基因的历史普及读物却似乎未能同样迎来自己的春天。那么,《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国通史故事》缘何50年畅销不衰?对少年儿童而言,历史阅读的价值何在?历史普及读物又该如何写,如何走进当今的少年儿童?新世纪,“少年读史热”是否还能重燃?

        李学谦:倡少年读史“三问”

        怎样向青年、孩子们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历史读物的出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一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延续了五千年的历史,一定有些特殊的东西在里面,这就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本着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做有根的中国人的信念,我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抓历史读物的出版,这或许也是我们在青少年历史普及读物的出版中拥有一定优势的原因。

        倡导少年读史、出版历史读物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其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历史读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第二,现在,不能说历史普及读物不多,也不能说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不多,但在流行的历史普及读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戏说、穿越。那么,在编写历史普及读物时,如何既考虑到孩子的阅读兴趣,又让孩子阅读历史的“口味”相对纯正一些?其三,怎么样能够有更多的优秀作者加入到为孩子写史的行列,同时参与到历史普及读物的推广当中来。

        王玮:以历史文化传统消弥社会冲突

        中国的少儿图书品种很多,但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优秀图画书很少。这需要重视,因为向青少年介绍历史文化知识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应该说,在我们多元的社会观念中已经出现了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发展中的巨大隐患。如何消弥这种对立,最大限度的凝聚社会共识,重塑我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秩序,是主政者和知识界都关心的问题。现在看来,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所易接受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构建社会价值共识的基础性的资源。出版当有所作为。

        期望历史学家们能够为孩子们多写一些历史书、历史读物。中少总社是少儿出版的重镇,在中国历史文化普及读物的出版方面有很好的传统,对于他们的追求与努力,我们表示感佩。

        雪岗:唯精品才能长久站立

        如果要分析《中国历史故事集》畅销50年不衰的原因,持续不断地推进品牌读物的出版,以精品意识做出版,包括《中国历史故事集》的独特特色,可能是该书受历代小读者青睐的原因。

        《中国历史故事集》主要取材正史,每册精选二十多个故事,用丝线串珠的手法,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一体。所谓组材,就是把材料怎么串起来。这本书不是各讲各的,而是采用一线贯穿的方法,我比喻为丝线串珠。一个一个故事,大大小小串起来,故事讲完了仍然回到这条线上来继续往前走。看完之后,不光知道很多具体的故事、知识,知道很多人物,同时对这个朝代的整体面貌有所了解。

        林汉达先生是宁波人,满口宁波话,但在书中,林先生采用独特的带有北京味儿的口语化的语言,如道家常,引人入胜。林先生对语言钻研得非常细,比如说手的动作,就有几十个字词来形容,如掐、捏、握、把……在《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叙述就是平常说话、聊天的语气,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像有一个人在身边讲故事一样。所以说,该书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在《中国历史故事集》中,插图请的都是连环画界的大师,“春秋战国”请的是刘继卣先生;“西汉”请的是董天野,即“北刘南董”,均为一时之选。阅读《中国历史故事集》时,既看它的文字,也要看它的思想,也可看它的画。只有精品,才能在孩子们的书架长远站立。

        张国刚:故事不在多,而在讲透讲深

        历史是知识之母。不管是做政治的思考、经济的思考、社会的思考,还是文化的思考,知识来自于历史。我们今天讲历史,最主要的是要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精气神、才有生命力,制度自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所以,当下是我们人文历史出版的好时节。

        我在日本当客座教授,感觉他们有个节目很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编写历史普及读物,叫“这个时间,历史动起来”。其一是讲楚汉之争,项羽、刘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大。在他们看来,项羽是旧贵族的代表,刘邦是新的郡县制的代表,这两人的胜负决定了后来中国历史的走向。再比如“带馅儿的面包”的故事。明治维新的时候,天皇鼓励创新。西方有面包,但日本人不买,于是,日本人发明了“带馅儿的面包”。其实,节目通过这个故事是想说明,日本在近代是通过学习西方、然后进行创新,才取得的成功。我们今天讲历史,光有故事、人物还不够,还得分析故事。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讲史的时候,不能光把故事讲清楚了,还得说清楚历史的价值观问题。

        这个问题明确以后,则给大众讲史,故事不在多,而在讲透讲深,讲出它的影响力。

        那么,学者为什么不愿意给孩子写史?因为学者都去写那些学术文章了,考核制度不对。我在德国当过十年的教授,德国的考核制度非常好,学者有两本代表作就行了——博士论文一本、教授论文一本,再加上几篇重要论文。每年都考核论文的发表,究竟有什么用?学者有名气后,什么都能发,还挤占年轻人的版面。

        刘志琴:“大事铺陈”是一种,“小题大做”是一种

        文史都是讲人与事,以故事讲述为主的,但故事怎么选取?通常的做法就是历史上大事铺陈,但还有一种写法是可以增加兴趣的。史学革命的时候,梁启超提出,“新史学”,就要让人民知道它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是说,让史学贴近生活,而不是仅仅讲帝王将相。现在,国内已有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研究形态的出现,在国外,则被称为“大文化史”。事实上,民族的基因有多种,如朝代更新、新陈代谢,也有衣食住行。举个“小题大做”的例子,如“华夏”二字就与衣裳有关系。“夏”,是礼仪之大;“华”,就是服装之美。古时的国际会议,称“衣裳之会”;绅士的“绅”,是古代穿衣服的带子。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形态中,在我们政治性的重要语言中,与“衣裳”是有关联的。所以,从“衣裳”这个小题目就可以做大文章。

        林语堂说,中国的饮食记忆如蒸、煮、炒等,搜集起来有五六十种;英文没有“美食家”一词,而中国不光讲“美食”、“美味”,还讲究“美器”;包括中国的房子,为什么中国没有高楼呢?包括很多礼制方面的东西,如哪一个阶层的房子的高度不能超过多少。包括儿童游戏,最古的和后来的都不一样了。从小处着眼,可以扩大我们的选题,以青少年感兴趣的细节来认识中国,认识历史。

        我从事清代风俗的研究,发现很多风俗跟正史记载的不一样。在民间风俗中,女性地位比男性高,如沿海最大的神是妈祖,是女的;泰山老母也是女的。那么,为什么在民间神话中女性的地位比较高呢?这些都可以引来写成不同的故事,青少年可能会比较感兴趣。

        总而言之,给孩子的通俗历史读物,题材可以更广泛一点,可以提供更多给孩子思考的余地;可以分层次,做得细一点。历史是有魅力的,我原来在复旦大学是读物理系的,读历史书读多了,我就转到历史系了。当然,我读大学时候是1955年,正是中国大学教育的黄金时代,讲究因材施教,选科选系都很自由。

        雷颐:研究成果如何畅通进入普及领域

        首先,想向林汉达先生表达敬意。我上小学的时候,文革还没开始,家里有一本林先生的精装的《东周列国志》,因为它口语化、很好读,我就反复看,对我了解先秦的历史知识,培养对历史学的兴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说到底,历史确实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学科,因为它太丰富了。写历史普及读物要做到既严谨又生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很难把握的。但在这方面,《中国历史故事集》做得相当好。

        随着新材料、新观点的发生,学界这些年来的历史研究有很大的推进。但我发现,研究成果要进入到通俗领域,包括进入教科书,过程还比较漫长。我以为可以加快脚步。比如,对近代的洋务运动,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史学界早就有新的看法了,而且几乎是定论性的评价。如果我们的普及读物、教科书还是仅仅评价曾国藩是汉奸刽子手,李鸿章是卖国贼,显然是不恰当的。事实上,这三位人物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当然,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大致已经形成定论的东西,怎样畅通进入到普及领域,还需研究。

        另外,全球化时代,应从世界来看中国,而不仅从中国来看世界。我建议可以加强世界史,如其他国家的历史、人文的介绍。最重要的,对儿童最基本的教育应是人道主义教育。

        50年代、还是60年代,苏联有个影片叫《伊万的童年》,写战争期间,白匪烧毁了一个孩子的家乡,他从小就去参加了战争,但在表现的时候,又刻画了毕竟战争是残忍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参加战争,还是对心灵会造成某种伤害的。而中国“反修”的时候,因为当时批了《雁南飞》,我们要提出要拍完全歌颂战争的影片。拍了一部电影叫《小兵张嘎》,比较生动,但比较单线,没有对战争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做出表述。到了文革有了《闪闪的红星》,更极端,尤其最后的结尾让潘东子血腥复仇,作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来说,不应该有。

        郑一奇:给孩子讲史的“点”“线”“面”

        为什么要对少年儿童进行历史教育,怎样进行历史普及教育?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中少社就是行家,已经探索了几十年。《中国历史故事集》之所以在半个世纪中都得到成功,说明中少总社已经摸到少儿历史读物编写、出版的一些规律了。这些规律是什么呢?

        第一,给孩子编书,就是要讲有趣、有益的故事,这是少儿读物的规律。特别是小学生,爱听故事是一个特点,爱问为什么也是一个特点。为少年儿童讲故事的根本目的,不是要人人都成为历史学家,而是要他学会做人、做好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咱们的书能给孩子形成这么一个观念,就够了。

        第二,“良史莫过工文”。给小孩编书,表达非常重要。如果你不会编故事,写的东西不吸引人,那就失败了。给孩子看的历史读物,一定是语言非常流畅,故事讲得非常生动。但这里边也有个度,如果为了生动大量引入痞子语言,这就过了。而林汉达先生的语言,纯粹又生动,可堪表率。

        第三,寓论断于叙事之中。是给孩子讲故事,但故事里得有是非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对中华民族来讲是有贡献的,什么是我们不应该学的,应有判断。

        历史是诚实的。给少年儿童编书必须诚实,讲历史故事也好、讲其他也好,不能胡编乱造,而应按历史原始的记载,这是底线。雪岗先生就非常注意这点,他提出,第一要看原始记载,第二要注意史学家新的研究成果,第三要了解考古新的发现。我以为是非常正确的。

        看到这套书,我想起我的老师白寿彝。白先生曾经讲过,给青少年讲历史要注意区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小学生是讲“点”,一个一个故事点;中学生是讲“线”,就是要把这些点串起来,讲清楚来龙去脉;而大学生是讲“面”,要让大学生看到事物的联系、事物的比较,事物的真正本质。显然,《中国历史故事集》成功的原因就是紧紧扣住了少年儿童的特点,既讲点又讲线,以线串珠,和白先生的见解是不谋而合。

        颜世佳:历史教学的好帮手

        历经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故事集》终于圆满编修完毕,真是可喜可贺。我们也感受到了出版社的社会担当,感谢中少社如此持久地对青少年历史阅读的关注。

        说到林汉达先生的作品,我是上中学的时候读过《战国故事》。当时为什么喜读这本书呢,就是觉得好读、愿意读、愿意看,生动。我当老师以后,发现学校的历史教师基本都有这套书。因为我们的教材篇幅有限,基本上都是条,说人、说事显得特别少,让学生感觉历史枯燥、没有吸引力,我们有时候就直接拿这套书穿插到教学当中,感觉很好用,孩子们爱听。

        现在,在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做故事会,我们就倡导学生多读《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样的历史故事。每一个故事的篇幅不是特别大,和我们教材内容又基本重合。现在的课堂越来越丰富、越活跃了,有些老师喜欢把历史故事、历史上的那些事编成小的课本剧,孩子们也喜欢。有时候我们拿来这样的故事集直接改改,一个小历史剧就出来了,感觉特别好用。

        作为中学的历史教员,我觉得历史阅读是不可替代的。首先,读历史让孩子们能够明理,增长见识;读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思考探寻历史为什么是这样发展的,历史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从而学会理性思考,获取历史的智慧。其二,学做人。在历史阅读当中,有很多人格教育的素材,并可从中获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钱穆先生就曾讲过,欲使国民于国家有深厚之情,必须使国民对国家以往的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就我所知,现在中学生历史阅读的情况不是特别乐观。历史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这么大的大用,我们怎么才能让他们喜欢看历史呢?出版方可以和普教系统一块做一些活动,要让孩子们多参与,进而亲近历史阅读。

        杨雷:历史少儿类读物的市场现状

        现在的少儿图书市场是近几年来市场非常好的一个图书板块,呈现出高速的增长变化。这个市场催生了很多的品牌作品、品牌作者,包括像中少总社等出版社在内的一批品牌出版社。然而,在最亮点的市场当中是没有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读物的身影的。也就是说,在整个中国的阅读市场当中,青少年历史阅读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能够被读者接受的大众品牌。

        聚焦在中国历史、中华历史上,一共有679种相关的产品,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的销售情况是最好的。从这个市场的基本形态看,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只占到整体市场的0.0345%,整个销售规模也就是在1500万到2000万码洋左右。但从近几年来看,特别是今年的1到5月份,销售增长明显,说明历史读物的市场需求正在被唤醒。

        看完规模,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市场的基本竞争格局和门槛。在这670多个品种中,中少总社处于相对比较领先的位置,达到了26.1%的市场占有率,说明这个市场已经初具垄断优势了。但这个市场太小,品牌很容易被颠覆,这是我们面临的基本风险和挑战,可能一个从零做起的出版单位都很容易靠一套两套产品快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

        从中国历史少儿类产品的销售渠道来看,虽然实体书店、网店两个渠道都在增长,但是网店的占比明显高于实体书店的占比。北京、山东、江苏、广东,是目前中国历史类少儿读物销售最好的几个省份,也是最值得我们第一拨去推广的省份。就不同层次的地面书店来说,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都在不断增长,但二三线城市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一线城市。由此,渠道下沉是非常必要的。就上市时间而言,寒假、暑假是两个黄金的营销时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