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曹文轩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火印》问世。不同于他此前笔下的江南水乡,《火印》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方草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匹战马的传奇经历,构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同于一般抗战类作品,曹文轩拒绝了脸谱化、漫画化、公式化的倾向,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对裹挟进战争中的中国人、日本人进行思考和审视,发人深省。曹文轩一直坚持故事构建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读者从《火印》中可以充分领略他的别具匠心。他笔下的“马”是“有着人格的马,有尊严,有智慧,有悲悯”。
读书报:《火印》与您之前的作品不太一样,而且可能还是您的第一部历史题材作品。这样一部作品是如何到来的呢?
曹文轩:假如从创作灵感说起的话,要追溯到好多年前了。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我重新阅读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读到了《旷野的呼喊》这篇小说,里面有一个细节,一个身上烙有火印的日本马跑到了中国的村庄的细节,这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小说素材。多年后,这个细节仍旧在我脑海中盘桓,于是我动手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最先在我脑海中出现的就是一个孩子和一匹马的情景,随后可以编入故事中的各种材料和思绪如雪片般飞入我的脑海,并且愈发明晰和丰富,逐渐形成了《火印》这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读书报:在您看来,与您此前的作品相比,《火印》有着怎样大不相同的特色?
曹文轩:对作家而言,没有哪部作品是最满意的,如果硬要说有的话,就是下一部。我在创作《火印》中的感受是,我之前的作品,如《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写的都是我熟悉的“油麻地”的水乡生活;而《火印》是以北方草原一个叫野狐峪的小村庄为背景的,并不是我从小就熟悉的环境。为了更好地把握这里的风土人情,我多次到张北草原一带实地考察采风,查阅了众多资料,在达到了自信的程度后才会下笔。《火印》中有大量的风景描写,晨昏四时、雨雪阴晴、山梁沟壑、草原森林……我就像写我老家的风物一般了然于心。朋友们看了《火印》后,说我跟以前写水乡生活一样流畅自如,我也欣然接受了这样一个赞扬。
读书报:《火印》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您在创作时,想向小读者表达的是?
曹文轩:抗日战争是《火印》选择的一个题材,而不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我始终认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要触及人性底部的,写作《火印》时我也遵循这样的想法。《火印》写到了日本军人,有的日本军人很残忍,他们在战争中犯了罪,要为战争的罪恶负责。但并不是所有的日本军人、日本人都是魔鬼,很多原本善良的日本人被卷进了战争,受到了战争的伤害。《火印》深入到中日两国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心理中,从这个角度来描写人性、关注人性,即使是残忍的日本军人,他们身上也有人性。我们该诅咒的是摧残人性的战争,而不仅仅是诅咒某几个人。再有,《火印》中的风景描写可以说是我历来作品中分量最重的,原本美丽的风景诅咒了罪恶的战争对自然界的破坏,反衬了战争的罪恶。归根结底,《火印》不是一份简单的反法西斯的材料,而是一部文学作品。
读书报:您认为,是什么支撑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曹文轩:我一向对故事情有独钟,故事乃小说之根本。小说的前身是故事,小说离开故事,也许就不好看了。故事不仅是一种载体,更反映了一种审美,是结构世界的一种模式。故事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重要,我一向偏爱用完美的故事来刻画人物。一部小说有实实在在的故事,就不怕风吹雨打。因为用任何语种进行翻译,也不能改变小说的根本,好的故事是不会因用另一种语言叙述而消失的。概括来说,《火印》讲述的就是一个委身于战争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故事,读者们可以关注《火印》中得的情节设计、写作故事的手法、故事中的人物和性格等。
读书报:一直以来,您秉持着怎样的创作观念?
曹文轩:自开始写作文学作品后,我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文字能够长久流传,几十年来痴心不改,我把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当成艺术品在创作。我始终坚信,只有艺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去到明天和远方。但又清醒地知道,天下万物本没有可以不朽的,这或许就是我的悲剧。
曹文轩:作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等。获国际及国内权威奖项40余种,其中包括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宋庆龄文学金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大奖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2015年,继2005年长篇小说《青铜葵花》问世之后,曹文轩又为读者奉上最新的长篇小说《火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