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三代”是指叶圣陶、叶至善和叶小沫一家;“一部童话”就是指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叶家是我国著名的出版世家,三代人都为这部童话的问世、推广出过大力,堪称我国出版界和当代儿童文学的一段佳话。三代人中,叶至善起着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作用,他是这部童话的第一任责任编辑,为这部图书的发稿、出版尽心尽力;也正是他的鼓动、组织和提议,才把父亲和女儿也都吸引到了为“小布头”效力的行列中来。
那是1961年的下半年。有一天,原“中青”“中少”两社的领导、当时已被划为“右派”、在监督改造的李庚,拿着一部群众来稿找到叶至善,说《小布头奇遇记》是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童话,被别的出版社退稿了。作者是个新人,不抱出版的希望,只想听听意见。李庚说他已经读过了,觉得很不错,问老叶是否愿意再看一遍。叶至善毫不犹豫地接过稿子。他与李庚共事几年,作为多年的老编辑,他也很喜欢直接审读群众来稿,以享受沙里淘金的乐趣。他只用一个下午接一晚上便把这部十万字的稿子从头到尾初看一遍。第二天便给李庚回话,说稿子确实不错,就交给我来处理吧,很快给作者回信,告诉他稿子已决定采用,请他放心。
叶至善看了作品的语言,简洁、浅显而且非常生动,估计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完全可以读懂。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他在看第二遍之前,特地让女儿小沫先试着读一读。小沫当时读五年级,一拿起稿子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就看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书稿能如此紧紧地吸引住小读者,叶至善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后来他又挑出几段让女儿试着朗读。小沫是在北京长大的,说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她捧起书稿念得很顺溜,一句接着一句,跟平时说话一个样,听着很有神韵。女儿的这一看一读,使叶至善对这部书稿更有信心了。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小沫一直承担着“小读者代表”的角色,如组来了插图,在挑选小布头的形象时,也请她发表意见,对同一场景的几幅插图决定取舍。叶至善在审读第二遍时,字斟句酌;他不但认真处理文稿,就连书的开本、字体、版式,也考虑得十分周全。他亲自登门约请画家沈培插图,多次互相商讨;为了把老鹰画得更加传神,还将自己集邮册上凡是有老鹰图像的多张邮票都取下来,拿去供沈培参考。
全书十万字,总共配了一百七八十幅插图,要将这些大小不等的图画妥帖地安排于文字的相应版面,是一件烦杂而琐碎的细活儿,叶至善为此忙了整整一个多星期。书稿发排前照例要写“内容提要”,他也大胆创新,将一般人常用的这个标题改成为“这本书讲些什么?”内文是: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一般图书的“内容提要”,有几十个字、顶多百把字就够了,叶至善则写了四百多字,是这个长篇童话的“开场白”,也是这部大戏的“序幕”。其语言风格,与书的正文完全一致,像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这是叶至善煞费苦心的成果。初版不但出平装本,还出了精装本,另又设计书脊和环衬,并对纸张、油墨提出特殊的要求。这在当时,为新作者的初版书出精装本,是破了先例的,足见叶至善对“小布头”情有独钟。
前后忙碌将近半年,《小布头奇遇记》终于问世。不出所料,这本书大受欢迎,小读者爱不释手,家长、老师也都说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少儿节目中连续广播,许多幼儿园集体收听。
转眼就到了1962年儿童节,《文艺报》来向叶圣陶约稿。叶至善抓住这个好机会,请父亲评介“小布头”。在这之前,他们父子也多次交谈过这部童话。新书到手后,叶至善特地给了父亲一本,他看后也说“的确不错”。
叶圣陶年轻时写过多篇童话,广受好评,由这位儿童文学老前辈来评述新人的作品,自然是难得的。《文艺报》在当年第九期发表了叶圣陶的《谈谈〈小布头奇遇记〉》,文章称赞这部童话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到表现手法,都写得相当好,切合孩子们的心理,很能吸引小读者。他还特别指出,“这部童话对运用语言有极大的优点,简洁,活泼,有情趣,念下去宛若孩子的口气,可是没有孩子常有的种种语病。”叶老眼界高,对年轻人要求严,他也坦率指出作品中某些段落比较拖沓,情节进展不快,有的故事没有编好。对这些美中不足之处,他也一一指点。当时叶老已年近古稀,特意撰写这篇五六千字的长文,固然体现了他对文学新人的满腔热忱;叶至善的从旁促成,也是很起作用的。
“小布头”出版以后,叶至善把它比作是“嫁出去的女儿”,时时关注着它的命运。
1980年,我国儿童文学界迎来一件大事:第二次全国儿童文艺评奖。叶至善被聘为评委。在评议会上,他对“小布头”从作品的艺术质量、读者反应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认真介绍,说得有理有据,建议评为一等奖。老叶在会上发言,通常都是慢言细语,很少大声疾呼。不料,他的发言竟未引起主持人的充分重视。后来,初次评议的获奖篇目中,居然没有把《小布头奇遇记》列入一等奖。叶至善闻讯后大为光火,他直接找到有关领导一再申辩,并郑重声明:“这一回,‘小布头’要是评不上一等奖,我退出评委会!”他的意见,也得到了有的评委支持,“小布头”终于获得了它应得的荣誉。当时,没有现代化通讯设备,这个变动难以及时通知到作者,致使身在北京的获奖作家孙幼军,未能出席五月三十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第二天晚上,他才去景山公园参加了获奖作家与少先队员的联欢活动。
几十年来,《小布头奇遇记》发行数百万册,不少小读者读完还珍藏着,长大后又推荐给儿女,代代相传。它的版权也已输出到国外,有了韩文版;在国内,它还被搬上了舞台。这部童话生命力之长久,流传之广,在当代我国童话园地里是不多见的。这首先应归功于作者的耕耘,编辑的业绩也功不可没。叶至善从沙砾中挑出了一块黄金,向读者推出了一部佳作,也为我国文坛发现了一位杰出的童话作家。叶至善编书除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又动员身边的父亲和女儿都来帮忙,三代人同心协力,为扶植“小布头”效劳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