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

    宋代四万进士档案的重构

    龚延明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20日   15 版)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先后向高校古委会、国家社科规划办申请《宋登科记考》和《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课题。课题批准立项后,我们的团队历经近二十年努力,继2009《宋登科记考》出版后,去年,《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的第一份硕果——1000万字、14册的《宋代登科总录》,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宋代登科总录》相较《宋登科记考》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增加了书证,使四万一千多个宋代登科人的小传都有了文献资料的支撑。

     

        宋代三百多年,共举行了118榜科举考试。然而,保存完整的登科录,只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和《宝祐四年登科录》,所载进士分别为330人、601人,这还是得益于朱熹、文天祥的名人效应。除去这二榜,仍缺116榜登科录。我们完成的14册《宋代登科总录》,首次提供了一份两宋118榜登科录。虽然,由于两宋科举文献在宋金战火中散佚,已不可能完全复原宋代每一榜登科录,但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总共搜集了41040位登科人。可以说已恢复了三分之一的登科录,重构了宋代四万多进士的档案。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宋代登科人物最大的数据库。

     

        《宋代登科录》所收每一个登科人,都有一份小传,即凡从现存文献中能辑录到的宋代登科人,按朝代、榜次顺序,列其姓名,姓名下列字、号,籍贯,登科年,初授官,所历官(举例)及终任官(或最高官),谥号。小传之下,附书证。书证,写明哪一朝作者、书名、卷次及与小传有关信息的原著引文。书证尽量做到三条以上。举例如下:

     

        【李垂】字舜工,博州聊城县人。咸平三年登进士第,初授闻喜县尉。天禧四年,任尚书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同修起居注,仕至知均州。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七《李公(垂)墓志铭》:“公讳垂,字舜工。博州聊城人。咸平中举进士,初命解州闻喜尉,换州司法,再调湖州录事参军。召试为崇文院校勘,出知亳、颍、晋、绛、均五州事,年六十九,以明道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疾终于武当。”

     

        《宋史》卷二九九《李垂传》:“李垂,字舜工,聊城人,咸平中登进士第。自湖州录事参军召为崇文校勘,累迁著作郎、馆阁校理,出知均州,卒年六十九。”

     

        《北京图书馆藏拓片□墓志》6489、公孙简《赵郡李君(筠)墓志铭·天禧四年十二月》:“君讳筠,字质素,博州聊城……生三男:季曰垂,举登科第。习知官守,今尚书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同修起居注。咸平三年,垂擢进士第。”

     

        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五《选举志□·宋制科》:“李垂,聊城人,起居注。”

     

        由上可知,小传所提供信息及书证,需要从多种渠道通过查阅文献获得。为此,我们翻阅了上千种以上文献,历经了“上穷碧落下黄泉”搜集资料的种种磨难。这些已逝的登科人,大都是曾经在宋代叱咤风云的精英,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与苏辙兄弟、王安石、沈括、苏颂、李纲、宗泽、朱熹、文天祥等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从他们身上可以窥见宋代科举制度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正是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宋代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最为光彩夺目的文化。科举文化流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

     

        《宋代登科总录》问世了,为宋代科举史研究提供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数据。希望它能为推动宋代科举史以及相关学科(宋代思想史、文学史、教育史、社会学史、经济地理学、人才管理学等)的深入研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临末,占小诗一首:

        盛年意气冲霄汉,敢揽课题三千万!三千万字登科录,贯通一千三百年。追踪当年登科人,经史子集须搜遍。青灯黄卷伴寂寞,“上穷碧落下黄泉”。十万进士回眸处,廿载心血凝其间。《总录》工程何其大,今日交出第一卷:名曰《宋代登科录》,集合进士达四万。钱江奔腾东入海,岁月易逝不复还。上个世纪黑发人,新世纪中白发苍。物欲横流拒门外,兀兀穷年为哪般?振兴中华应有责,传承文化敢担当!

     

        龚延明 祖慧编撰《宋登科总录》(14册),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