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在天津大剧院上演《福金编舞芭蕾集锦》。将《仙女们》《火鸟》和《天方夜谭》三部风格迥异的经典舞剧奉献给观众,并以此缅怀芭蕾大师米哈伊尔·福金(1880—1942)。
演出的第一个节目是根据肖邦的几首乐曲创作的《仙女们》(1909)。舞台上一群美丽的仙女轻盈飘逸,娉婷婀娜,立刻吸引了台下的观众的视线。人们如醉如痴,随着众仙女的曼妙舞姿进入了仙境。
《仙女们》是芭蕾史上第一部无情节芭蕾舞,开创了现代芭蕾的先河。在这部完全没有剧情的舞剧中,艺术家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梦幻般的仙境。全剧共包括四段独舞、一段双人舞和两段群舞。开幕时仙女们组成一幅优雅的静态图画。随后,她们翩然起舞,在森林池畔追逐一位年轻诗人,把他带进一个个梦幻世界。舞剧音乐由肖邦的前奏曲、夜曲、圆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七首乐曲组成。美妙的舞姿与动听的音乐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把人带入绮丽而炫目的天地。尤其令观众感到有趣的是,当舞剧幕终时,全体舞者都回到幕启时的静态姿势,仿佛告诉大家:所有这一切只是个美丽的梦!
正是肖邦那些感情丰富、优美动听的音乐激起了福金的创作欲望,因此舞剧最初命名为《肖邦组曲》,后来作了修改,剧名也改成《仙女们》。这是一部现代浪漫主义芭蕾作品,继承了古典浪漫主义芭蕾的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舞剧虽然没有故事情节,但通过奇妙的舞蹈和音乐,在舞台上营造出充满诗情的意境。《仙女们》不仅是福金的杰作,也是20世纪初浪漫主义芭蕾的巅峰之作。后辈舞蹈家都把《仙女们》的诞生看作是芭蕾艺术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一个标志,把福金看作将古典芭蕾发展到现代芭蕾的领军人物,称他为“现代芭蕾之父”。
以下事实足以说明《仙女们》在芭蕾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1942年8月22日,福金病逝的噩耗传出,世界各地共有17个芭蕾舞团同时演出《仙女们》。此外,1928年苏联著名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在列宁格勒舞蹈学校的毕业考试中表演的是《仙女们》,她1960年50岁告别舞台最后一场演出也是以《仙女们》画上句号。另外,英国伦敦芭蕾舞艺术节,每届都以《仙女们》这一剧目来开场。
《仙女们》在我国演出已不是第一次。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中国政府邀请乌兰诺娃来华参加庆典。这年9月,乌兰诺娃率领苏联大剧院芭蕾舞团到北京,在首都剧场举行了开幕演出。第一个节目就是由乌兰诺娃领衔主演的《仙女们》,第二个节目则是她的独舞、福金的另一部成功作品《天鹅之死》……这些艺术精品在当时让广大中国观众为之倾倒。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俄罗斯新一代舞蹈家来到中国再次表演经典剧目《仙女们》,这令老一辈观众不禁惊喜交加,感慨万千。
福金出生于彼得堡,9岁进入彼得堡舞蹈学校。由于成绩突出,毕业后立即被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聘为独舞演员。同他经常合作的是日后成为一代舞坛巨星的安娜·巴甫洛娃(1881—1931),他俩是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
作为一名独舞演员,福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音乐、绘画等领域都卓有成就。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事物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从学生时代,他就发现俄国芭蕾艺术已经衰退——内容空洞、形式僵化,舞台演出死气沉沉,几乎都是机械的重复与模仿。就在他对舞坛现状深感不滿时,他观看了从欧洲来彼得堡演出的美国现代舞大师邓肯的表演,表演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给了他很大启发。1904年福金公开表达了自己对芭蕾的革新主张,认为应使芭蕾舞剧成为有思想、有内容、有表现张力的一门艺术,其核心就是使芭蕾戏剧化。福金的艺术主张与实践,对20世纪欧美乃至全世界的芭蕾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5年,巴甫洛娃应彼得堡皇家歌剧院之邀,将在音乐会上表演一个独舞。她请福金为自己编舞。福金从女同事那楚楚动人的形象中获得灵感,随手拿起曼陀林弹奏了圣-桑的杰作《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13首——由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天鹅》。在福金眼里,巴甫洛娃那娇美、柔弱、略显忧伤的神态恰恰就是“天鹅”的化身。他建议用这段乐曲来编舞,巴甫洛娃被音乐打动,欣然同意。于是两个人边编边排,仅仅用了五六分钟,几乎是即兴完成了这一独舞的创作。
舞蹈描述的是湖面上一只身负重伤濒临死亡的天鹅,她无限眷恋生命,奋力与死神抗争,弱不禁风的羽毛微微颤动……作品反映了人类对生的渴望,是一首生的恋歌。《天鹅之死》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这部充满诗情画意的独舞在首演后,立即震惊艺术界,很快就流传到国外,至今它仍是世界芭蕾舞中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而《天鹅之死》则成了巴甫洛娃的代表作。虽然她演过无数优秀剧目,但《天鹅之死》却同她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福金说:“真没想到,这个作品竟成了现代俄国舞蹈的象征。它证明舞蹈不单单是悦目的艺术,而且应是通过眼睛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艺术。”
福金的才华放出异彩。从此他不仅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独舞演员,还成了舞剧编导。1908年他应著名戏剧活动家、俄罗斯芭蕾舞团经理谢尔盖·佳吉列夫(1872—1929)的聘请,为在巴黎举行的“俄罗斯芭蕾舞演出季”编导了一批剧目。两位不同凡响人物的相识,改变了芭蕾史的进程。正是由于佳吉列夫的大力支持,福金革新芭蕾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就在这一变革时期,那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仙女们》翩然问世,轰动艺坛。福金受到鼓舞,一发不可收拾,又创作了一部另类风格的作品——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的芭蕾舞剧《火鸟》(1910)。该剧由美籍俄裔作曲家、后来成为西方现代派音乐领袖的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谱曲。作曲家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音乐,福金的编舞也与其风格一致,因而全剧闪耀着青春与活力。《火鸟》的成功是芭蕾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舞剧创作已越过大型古典舞剧的全盛时期,迈入现代芭蕾的新阶段。它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芭蕾作品之一。
随后,福金与斯特拉文斯基第二次合作,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1911)诞生了。它依然是根据俄罗斯古老传说写成,是福金和斯特拉文斯基各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17年,福金为马林斯基剧院创作了最后一部作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由拥有“俄国音乐之父”美称的大作曲家格林卡(1804—1857)作曲的著名歌剧,福金为其编舞。直到今天这部作品仍是马林斯基剧院的保留剧目。
十月革命爆发后,许多文艺界人士流亡国外。1919年福金接受邀请,前往纽约为百老汇剧场编舞。1921年他在纽约开设芭蕾舞学校,并先后在巴黎歌剧院、蒙特卡罗俄罗斯芭蕾舞团担任舞剧编导。
30年代初,苏联官方一再动员侨居国外的文艺名流返回祖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就是在这时回到苏联的。然而苏联国内随之而来的却是骇人听闻的“大清洗”,文艺界被整肃,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戏剧家梅耶荷德被批判为“形式主义”,后者竟遭逮捕并被处决……所有这一切令流亡在外的俄国文艺精英们怵目惊心,有国不敢回。福金也不得不打消了返回祖国的念头。
福金同定居美国的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成为挚友,相互倾慕对方的天才。两人都很思念祖国,忧伤总是萦绕在心间。
1937年夏,福金以帕格尼尼的传奇故事为蓝本,邀请拉赫玛尼诺夫合作创作了一部芭蕾舞剧,剧名为《帕格尼尼》。该剧用拉赫玛尼诺夫著名的《帕格尼尼狂想曲》配乐。这是福金晚期的杰作。
年过花甲,福金仍在世界各地奔波,勤奋工作。1942年盛夏,他倒在排练场上,不久于纽约溘然长逝,享年62岁。拉赫玛尼诺夫悲痛地说:“天才陨落了!”
福金一生创作了将近八十部舞剧。许多传世杰作,如《天鹅之死》《埃及之夜》《仙女们》《天方夜谭》《火鸟》《玫瑰幽灵》《彼得鲁什卡》及《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都属于他的早期作品。侨居国外的最后二十余年,成功之作却不多见。尽管如此,有一个事实将永远无法改变:他改变了芭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