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5月06日 星期三

    现代化困境的破局之匙

    闫艳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06日   10 版)
    《第二次启蒙》,王治河、樊美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化一直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个梦想。为此梦想的实现,无数仁人志士贡献了自己的辛劳、智慧、热血乃至生命。当我们额首称庆现代化如期而至,并由此领受了其所供给的一切时,何曾料到现代化对人类处境的系统化修改已给人类带来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金融危机、经济战争、资源争夺、社会斗争乃至国际冲突和文化冲突……除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外,精神危机也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安全。卢梭一言成谶:“现代生活给人一个破碎的灵魂,每一个现代人都在经历着精神分裂,人们无路可逃。”如果一个时代出了问题,一定是这个时代的哲学出了问题。因此,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对作为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基础的第一次启蒙及其背后的哲学进行追问,就成为一种逻辑的必然,也成为当代思想家的宿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名旅美学者王治河博士与樊美筠博士“十年磨一剑”的力作《第二次启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这种追求的产物。

        该书作者以对“现代化困境”的忧思为起点,从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出发,对第一次启蒙进行了清理和反思。由于思想血脉的相承性,作者将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高扬理性的思想运动及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呼唤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统称为第一次启蒙。他们认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启蒙(包括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丽的日出”,在将人类从专制愚昧中解救出来,在唤醒人们的自由意识和尊严意识方面,它所起到得革命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其历史功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然而面对现代化今日所遭遇的困境,他们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发现:第一次启蒙难辞其咎。因为正是第一次启蒙为现代化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因此,要破解现代化的困境,就要打破对现代化的迷信,就要对作为现代化理论基础的第一次启蒙进行一番彻底的清理、反思和超越。作者结合中国的第一次启蒙运动,将第一次启蒙的局限性初步概括为以下七点,即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对他者的种族主义立场;对传统的虚无主义姿态;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过分迷信;对自由的单向度阐释;对民主的均质化理解。

        该书作者特别强调,所谓第二次启蒙,也就是后现代启蒙,并非对第一次启蒙(也就是现代启蒙)的全然拒斥,而是将许多或者大多数第一次启蒙的最伟大的成就“整合起来”,在第一次启蒙的基础上,呼唤“新的学习/教育方式,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新的领导方法,新的管理概念以及新的更加复杂的思维方式”。第二次启蒙就是对一种大智慧大思路的呼唤,它呼唤一种高瞻远瞩的整合思维。与西方中心主义色彩浓郁的第一次启蒙只拥抱西方文化不同,第二次启蒙则既向东方开放,也向西方开放。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浸透着中西智慧的别开生面的概念,如“道义民主”“厚道科学”“深度自由”“有机教育”“和者生存”“互补并茂”以及“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后现代法学”“后现代农业”“后现代商业”“后现代人权”“后现代绿色生活方式”等。正是这些“概念”为第二次启蒙的未来蓝图勾勒出主线,从而为人类摆脱低俗趣味、超越于依赖血气斗智斗勇的丛林逻辑,最大限度降低欲望催化导致的破坏性道德与法理反叛,挽回被“科学至上论”“物欲至上论”和“政治达尔文主义”等现代化所遮蔽了的人性光彩提供了可能之匙。

        该书试图通过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互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各自的“创造性转化”,它不只关涉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攸关我们整个星球能否存亡绝续问题。例如,在“敬畏大地——走向建设性后现代农业”一章中,作者引用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暗喻我们正在面对地球生命系统的崩溃,并以鲜活的事例说明,貌似强大的现代农业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作者归纳了现代农业的八点弊端,即现代农业对土地的榨取、对健康的危害、对石油的巨耗、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对经济的误读、对社会的破坏、对文化的侵蚀。笔者认为他们对现代农业弊端的诊断是非常中肯的,作为一个农业领域的门外汉,笔者通过作者的介绍确实感到现代农业的危机四伏;作为一个地球人,笔者也深度认同作者的观点,即“没有可持续的农业,没有社会是可持续的”。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味的持悲观的论调,面对形势严峻的现代农业,他们开出的“药方”是发展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农业。这种农业是生态的、可持续的、再生的、和谐的、多元的、感恩的,是以“共同福址”为旨归、以小为美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农业现状,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中国发展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民尊重型、社区繁荣型、审美欣赏型的五型后现代新农村。这些浸孕着后现代因子的思路,不失为破解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农业弊端的良方。

        在“百年树人——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一章中,面对“为什么本来应该令人乐知、好知的‘百年树人’教育却演变成‘百般害人’”的社会疑难问题时,作者从后现代第二次启蒙的立场出发,诊断了建立在第一次启蒙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书中对一种有根的、整合的、和谐的、容他的、感恩的、创新的和审美的有机教育的憧憬和呼唤,对于推动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改革,对于治疗中国现代教育的沉疴,乃至对于建构一种后现代的生态文明,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资源。在“活出生命——走向后现代的绿色生活方式”一章中,作者力倡“尚清意识”、“尚和意识”,主张追求一种身心统合,与自然谐和的动态的绿色生活方式。诚然,本书作者所推崇的“开放的存在”“踏实的存在”“诗意的存在”“创意的存在”等生活方式在某些现代人看来不乏“乌托邦”的色彩,但就像西方大哲哈贝马斯在回应那些指责他的交往理论为乌托邦的言论时所指出的:即便这是一种乌托邦,也是必要的乌托邦!高清海老师也曾经指出:“人在人的思想行动中,不能不讲求‘科学精神’;人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也需要讲点‘乌托邦精神’。”科学精神,可以说是面向实际的求实精神;乌托邦精神则是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本来的意义上也就是人类对超越现存状况的价值理想不懈追求的那样一种精神”。它们都源于人的本性,而且后者更为根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